
昨儿夜里干了一件贼奇葩的事儿。
到家已经十点多了,赶在十一点的当口把当天的文章写完发了。很久没有时间坐下来,好好看一集剧了,便打开了电视,接着看上一集还是一周多以前看完的那集《蛮好的人生》。于是,一发不可收拾,一集接着一集,直到看到了最新更新的那一集。关闭电视的时候,一抬头看了看表,我滴个乖乖,已经早上五点了,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
我赶紧关了电视机,三下五除二上了床,再一睁眼的时候,已经过了中午十二点。
人吧,不能天天都那么养生、健康,偶尔还是要过过不那么健康的生活的,偶尔还是要熬一熬夜的。不过这一下的“回弹”,还是有点儿过分了,毕竟这一天的时间里,除了睡就是吃,然后再睡再吃,活脱脱如另一种动物一般的生活。
其实,我今天想讲一讲这一部剧。
“娘娘”的这部跟保险脱离不开关系的剧集,一上线就吸引来了很多眼球,热搜和影视切片不断。当然,这部剧从一开播,就同样得到了我们同行业的多数从业者的关注。
但可能跟很多行外人的看法不同,这部剧在许多保险行业内的人士眼里,“糟粕”更多,甚至不乏各路人士在自媒体账号上“讨伐”,想要为保险行业“正名”。
我也是一名保险从业者,我既同理于许多从业者对于这部剧的心态,但我却完全不认同他们的观点与看法。正如我之前的文章所说,剧情里的确有艺术创造和改变的内容,不那么符合现实合规要求,但瑕不掩瑜,故事本身其实正是在为保险行业曾经被误解的“污名”正名。全剧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核,也跟我进入这个行业的初衷相同,那就是,保险是为美好生活保驾护航,所以保险需要深入到真实的每一个客户的生活当中去。
恕我直言,那些个想要通过“诋毁”这部剧,来树立自己所谓独立性与专业性人设的同业朋友们,请你们放下手里短视频里那些断章取义的切片,不妨好好地从头到尾看看这部剧,这里面值得我们学习的内容,能给我们自己带来的启发,何止一点半点。
我是觉得蛮可笑的,作为同行,我是真实地从头看到尾的。不瞒各位说,我也是那个信奉专业至上的那波人,但我就像剧中的“薛晓舟”一样,在这么多年的从业过程当中,不断意识到,专业是保险的底线,但真诚、利他、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才决定了保险的上限。
金融产品本身,是冷冰冰的存在,只有融入到一个人的生活当中,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一份子的时候,它才真的可以发挥出它的价值。可如何“融入”,这可不是专业能做到的。
那些喊着“专业”口号的同行们,我相信,靠着专业,你们一定不愁卖出任何一份保单。专业一定很重要,可你们真的了解客户真实的需求吗?客户说出来的 TA 的需求,真的是 TA 真实所想的需求吗?
我想,最新的这一集里,给“李奋斗”敲定家族信托的案例,才是真真正正给我们从业者们上了鲜活的一课。
这两年里,我在带教新人的时候,一直在不断反复地重复一句话:产品不重要。
当然,不是说产品真的不重要,一个产品的背后有很多底层的专业的东西可被探讨,它不光是一份几万字的合规的合同,更代表着一家公司的经营理念和经营实力。
但我说它不那么重要,是对普通的客户而言,因为客户无法对一份合同产生信任和感知,他们只会在与你的交流与沟通当中,感受到自己的需求被你看到、被你认同、被你感受、被你解决,从而建立起对你、对保险的深度信赖,这才是更加重要的事情。
所以,如何能让一份冰冷的产品、冰冷的合同跟客户那颗炙热的想要照顾到在乎的人的心相联,才是真的考验业务员本领的事情。而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我们真诚以待,也需要我们真的看见对方。
我们公司是一家强调“专业”的公司,但我也真的是在最近的这两个月里,才有了对于这份“专业”最深刻的感知,它既来源于看这部剧的感受,也来自于真实的实践里跟客户和学员们不断交流之后的思考。
我们有一个职前长达 15 天的培训,这是入职所必须的流程。培训当中,大概有 8 天的课程内容,是围绕着“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顾问式销售流程开展的。
我以前觉得它专业,是源于它的科学规划的系统,是源于它的普适性和可复制性——因为我们只招跨行来的“白纸”,而它能保证所有人在同一起点上,复制其可成功性。直到这一刻,我才真实觉得它太牛了,它太专业了!因为它在教授我们的,远不是系统和技能的东西,而是刚才我说的最本质却最重要的那一点:如何看到客户的真实所需。
我并不想让这一篇文章,变成一个对公司的无脑赞美帖,但我仍无比庆幸于,自己多年以前,“机缘巧合”之下,加入的是这家公司,而不是其他。
“娘娘”的这部剧里,有“糟粕”吗?一定有。但这部剧中所想真实表达的内容,想要带给我们行业内人士和“局外”的普通人的思考与启发,甚至是借鉴,才是更有价值的东西。
别被“速食”文化之下的那些二次生产的内容遮蔽了双眼,也请你不要成为制造“速食垃圾”的生产者。毕竟还有句话说得特别好:你脑子里是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
与君共勉。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