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场管理职的培训,对我来说,“浩浩汤汤”。为啥用了这么大的一个词儿?原点要回到对我本人的“降维击打”上。
这场迟到了七个月的培训,发生得恰到好处,但凡七个月前我赶上了上一期,可能我都未必能有这么深刻的感受,也只有当我真正开始想要系统化、可复制化培养团队的人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的长处与短板各在什么地方,也真的意识到,这个过程里什么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
说“降维击打”,是因为“酒”是“陈酒”,“书”是“老书”,但此时此刻,这几日里我听到的,却是不一样的东西。就好像,这些内容你以前都听过,你也确实在这么做这么干,但缺乏系统化的梳理,你很难明白,这中间的前后逻辑是什么,你知道有用,你却不知道为什么有用,你也像个“半吊子”一样模仿,却模仿不出来精髓。是的,这几日里,给我就是这样的感觉。
那你可能要问了,既然以前都听过,那为什么这次听会跟以前不一样?
我想,这可能要回到自己的成长与积淀上。当一个人的阅历、能力和储备,包括意愿没到那份上的时候,太“高维”的“击打”,相当于没有,因为落差太大,你也就觉得没有落差。而当这一次,你能感受到充盈的收获的时候,并且感受颇深,那意味着你的成长拉近了你与讲师之间的认知落差,它变成了一个可企及、可学习、可复制的事情。
网络上有个热词叫“get”,对,这一回,我终于 get 到了,知识与维度双重意义上的 get。
所以,我很欣喜,有一种欣喜是“打通任督二脉”。以前集百家之长瞎“修炼”,这回终于拿到了正统“心法”。
其实,虽然管理职的培训,是在引导我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团队教练,但其实,首先受益的人,却是我自己。
以今天的经营目标和计划的课程为例,虽然表面上它传授的是团队经营上的门道,但本质上,它的实行是要落实到每一个个体身上。以往在传统行业里,我们通行的法则是将冷冰冰的数据任务,分到每一个单元上,这个单元再往更细小的单元去分。这份数据,是没有温度的,是不考虑人的因素的。当然,一般做计划的部门,也没有那么大的余力去关注到每一个个体与单元的情况。
但保险行业终归不一样,保险是人的保险,发展也是人的发展。在这里,尽善尽美或许难以做到,但“关照”总是更需要的事情。但如何“关照”更有意义或更有效果,其实考验的团队 leader 结合每一个人的个性、特点及所长,“共创”出的对于一件事情共同方向的态度。
对,你没看错,我用的是“态度”,而非“目标”。实际上,当下我的理解,目标包含在态度之内,目标也是态度的量化。所以,虽然制定目标最终是落成于一个个看似冰冷的数字,但本质上我们所寻求的是调动团队的积极性,让大家能保有相同的态度去做成这件事情。
回到自我受益上,对我来说最大的启发,莫过于先用这套习得的技能,先给我自己整理一套科学的目标与可达成的计划,即便计划赶不上变化,但它会成为我行动的方针与指南,即便我在过程当中遇到种种阻碍,也并不影响我继续前行。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