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对于金融行业的从业者,往往会有一种“精英”式的普遍印象,每个人都西装革履,步履矫健,英姿飒爽。
我是有一些奇怪的,因为“西装革履”这个词,理论上应当适用于几乎所有需要商业礼仪的工作场合。即便是早年,我大学毕业时的第一份工作,在零售行业,“西装革履”也是当年的基本要求。
大概还是时代的变化,互联网的风生水起,搅动着职业场子也渐渐发生着变化。便装进入到了职场里,短袖裤衩拖鞋也跟着来了。于是,996 和 007 也跟着来了。着装上的变化甚至成为了一种工作向生活不断蔓延的典型标志,因为人们开始因为工作而丧失了生活,自然也就没有非得在工作与生活场合里区分着装的必要性了。
不好意思,鄙人不才,我的职场经历里,好巧不巧,无论哪一种“极端”,亦或是“中间态”,我都体会过,且体验颇深。当然,人生是由无数个轮回构成,现在的我,又回到了要求职业着装的职场里。
现在想想看,还在相对严格要求商务着装礼仪的,似乎还真的只有金融行业和房地产行业了。所以,人们总有各种段子在人间流传,其中之一就是,地铁里碰上穿西装的,不是卖房的就是卖保险的。
哎,不巧,鄙人今儿也难得着了全身的职业装,打着精致的领带,早晚两度出现在了北京一号线的地铁里。
社会意识的集体性思维,决定了群体看待个体的态度。这跟社会进步或退步没有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讲,我甚至不认为这是一种文明进步的体现。当然,我有属于我自己的社会化教条的规训,它不必用于再去规训其他的任何人。
“皮”是要穿的,因为它始终代表着的,是一种态度的体现。
但其实,我想说的,是“皮”下的东西,因为今天的我突然发现,“皮”同样也是另外一种掩饰,它甚至可以把一个人的真我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呈现出另外一个样子。而我,恰巧在相邻的两天,在需要同等对待的场合里,看到了同一个人,在穿“皮”与脱“皮”之下,几乎截然不同的两副面貌。二者没有褒贬的区别,但在行为习惯上凸显的态度与内涵,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与之相对的,是我的变化,一个正式的装束与一个标准正式的装束,这是我对待两个场合的态度。我不好说自己在这一点上做得多好,但我秉持着一致性的原则,或者叫知行合一的想法。
所以,朴素的东西,看上去最容易做到的,对于许多人而言,往往是最难的。我的装束里也有我的“装”,西服是定制的,皮带、皮鞋是品牌的,头发是塑过型的(虽然技术不娴熟看不太出来),但总之,这一身儿行头,稍微还是值点钱的。
可即便是这样,我也不愿意去说那些听不懂或听不来的高大精深的话,我愿意说的,是落地到泥土里,可以发出芽、开出花、结出果的最朴素的话。
只不过,我的脑袋微懵,因为,我有我的“错位感”,但我深知,这种错位的状况,并不来自于我。这个世界有它的奇怪之处,但奇怪也是一种正常。
我想到了早年我在另外一种职场里,依然坚持着自己特立独行的模样,于是我明白了,其实我从来没有变,世界也没有变,它只是从一种奇怪转变成了另一种奇怪。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