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离上一轮的面试日,已经过去了三周的时间。业务推动就是这样子,你只有步履不停,才能在未来的每一个阶段有所得有所收获。而停滞的这三周,显然也部分程度上影响了自己的阶段性进度,这不,今儿一早看了看系统,流程里竟然没有人了。
面试这件事情,虽然很考验人,很挑战人,但也很有趣很好玩儿。虽然我们的工作本就是与人打交道,但如果只是局限在客户的层面上,你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里,高密集度地每半个小时安排一次客户访问,且他们都排着队等着你,且不间断呢?
答案肯定是不可能,但在面试日里,就有可能高频地与来自不同行业的人士做一场相对有深度的交流,尽管时间很短未见得能聊到非常多深入的话题,但它创造了一个“交集场”,因为如果没有面试的契机,你这辈子都不可能跟这里的某某某产生任何维度与意义上的交集。
昨天的文章里,我提到了要去做与人直接相关的“生意”,而如何训练自己处理与不同人的关系,面试是一条非常有效且高效的通路。
所以,我对面试这件事情,逐渐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和思考,它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地沟通,也不再局限于招募本身,而成为了自我修炼的一部分,包括能力、心性、态度以及情绪。而在保险的招募当中,或许还要比传统企业体悟更深。
从过年之后开启社会招聘渠道,每一周的面试日,我都在以不同的风格和模式,面对不同的候选人。同事向我来取经,问我为什么刚开始做就能有所成有所获,我开玩笑说“新手光环”。实际上,我跟她表示,可能我的心态更加随机化的缘故。
自从把《随机漫步的傻瓜》读完之后,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整个世界的不可预知性,而人是这个世界当中不可预知性最高的一部分。应对随机性,当以随机性的心态处之。这是我简单的处世法则。
所以,虽然每一次的面试,我与候选人沟通的内容都大差不差,但模式与风格,完全依赖于我当日的心情与状态。如果心情不那么美丽,我可能是冷酷的面试官,如果心情大好,我也可能是善于谈话邻家大哥哥。总之,我在这件事情上,也在探索自己的边界。
事实上,一尘不变应对随机性,与用随机性应对随机性,在过程与结果上,不见得孰优孰劣。就像这么多日的面试实战中,我每天的风格都略有不同,可招募的转化却没有太大的偏差。
这会建立另外一种自信——当然,也有可能是一种盲目的自信——就是我真的可以进入到自己怎么高兴怎么来的工作状态里,简直不要太爽。
当然,“善变”二字,最终还是要加个引号,因为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形式再变,内核不能变。我始终认为,无论是谈客户还是寻找团队伙伴,本质上,都是结善缘。利他的心不能变,知行合一的行动不能变。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