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天的时候,墨大的周末活动群里,一个校友发来了一张气象局的橙色大风预警通知,一张看起来设计非常接地气的电子版告示,说从十一号晚上到十二号全天,北京将迎来一场极端的大风天气。后来看天气预报说,这可能是百年难遇的一场“风灾”。后来,经过了校友会主办方的协调,最终为了安全起见,调整到了下个月中再行举办。
本来,我没有当回事儿,北京能有啥样的极端大风天气?
昨儿晚上,老弟给我发来消息,也说到了这件事儿。他跟我说,能不出门就不出门。我略显敷衍地回复了好。但今儿一整天的管理职培训,我光说好,也敌不过没有收到停课的通知。
因为“风灾”的可能,今天的管理职培训以及正在开班的新人职前培训,本着为了大家安全上的考虑,都提前结束了当天的课程。虽然不知道,这阵风究竟有多厉害,但所有的人似乎都因此而变得步调紧凑了起来。
听说,公司楼下的盒马超市,在下午两三点的时候,蔬菜就已经出清了。五点钟,我下课回家,想着在楼下的 181 面包店买上一袋吐司,可谁能想到,30 块钱 4 片吐司的面包店,柜台上一片面包都没有了。店员跟我说,可以稍等等,6 点钟的时候会再出一炉。我想了想,“风灾”的气氛已经烘托到这儿了,我还是赶紧回家要紧。
在回程的地铁上,我还在不住地担心。因为八通线从四惠开始就在地上运行,万一风真的大到不行,地铁还安全否?
所幸的是,至少在我到站下车的时候,一切安然。地铁站下的过街地下通道里,我这辈子第一次见这么多人,都手提一个装着蔬菜的塑料袋。看来,通道这一头的超市,估计也都被抢夺一空了。
那个时候,风来不来不知道,天阴的感觉,倒像是要下一场雨。那一刻,时间刚刚到下午六点钟。小区的门口贴着大风预警的告示,公司的官方公众号上启动了“大风灾害”快速理赔通道预案。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时钟还未迈过 9 点的坎儿。朋友圈里已经开始在讨论着,风什么时候来的事情。窗外的小区里,什么嘈杂的动静都没有,安静地有点不正常。我想,此时此刻,身处北京的所有人们,都在等着这一场大风的来临。尽管,几个小时前就已经有人说,风已经掠过张家口了。
上一次让人这么“恐慌”的时候,还是疫情的第 N 轮全城封控的时候,国内的人在囤菜囤肉,国外的人在囤卫生纸。大家肤色不同、语言各异,囤积的类目也各有各的道理,但在同样的“大灾”面前,恐慌总是出奇的一致。
最近,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搅得世界沸沸扬扬。美国人民已经在疯狂地囤积鸡蛋了。可据我所知,它们的鸡蛋应该不那么依赖于进口,那大家为什么抢呢?
就像2020 年,我身处澳大利亚,疫情还没来将要来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囤积卫生纸,最后搞得卫生纸都得限购才能勉强买到一提。可你知道吗,澳洲的卫生纸的一提可比咱国内的一提要多得多,更关键的是,澳洲的卫生纸全都依赖于本国生产而非进口。听说最夸张的一家人,囤积了半个车库的卫生纸。我简单测算了一下,如果他家只有四口人的话,这一辈子都用不完那些卫生纸。
这个世界,总有很多让人颇感魔幻的事情,让人不能理解,却又无法独善其身,任由其而去。就像抢购和囤积的事件,虽然你知道这场大风撑死刮上个一天一夜,周日也就过去了,可如果你不加入到这一场抢夺的大军里的话,依靠外卖“生存”的大多数人,在周六这一天,大概率会饿肚子。
氛围往往就是这么烘托出来的,尽管绝大多数人,在周日的时候大概率会一拍脑门,觉得干了件傻事儿,但再给大家一次机会的话,大家还是会做这样的选择。
我今天跟同事开玩笑说,你看人们的风险意识还是蛮强的,大家都知道在可能发生“风灾”之前先给自己备点余粮。这么看,保险不应该是一种难卖的“商品”。
可后来一想,自己还是太过于乐观了。人们只能看到眼巴前的风险,更何况还有权威的通报来预告风险发生的时间。可人生的风险何止这一件,又有几件是有人能够预报、大家可以预知的呢?如果有的话,保险一定不愁卖,但一定非常贵。
扯远了扯远了。只不过没有想到,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风还是没有来。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