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月以来,除了放假,一直在整理自己,包括工作上的、生活上的、财务上的。这刚过去的第一个季度里,过得有些稀里糊涂,该好好算账和规划的,一点都没上心,所以,这两天仔细盘了盘,发现到处都是复杂而凌乱的“账”。
今儿公司安排了一天的 Workshop,听完一天的分享,脑袋瓜嗡嗡疼的同时,又发现自己在很多事情上都过得糊里糊涂。虽然哲学意义上的糊涂,不见得是一件坏事,但在工作和自我管理两个模块之下,糊涂要有个限度,不然,总会有一种做了“无用功”的感觉,而这种感觉,糟透了。
以前可以这么干,因为自己的脑力够用。那个时候,我几乎从来不记工作日志,也没有随时用笔记本记录工作内容的习惯。但往往这对我也没什么太大的影响,因为记忆力足够好,该在节点上完成的事情,我几乎没有因为忘记而落下过。
但那时候的工作,在格子间里,工作内容既锚定又单向,也不似现在的工作内容里,主要是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而关于人的信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广度、深度与维度,人不可能清楚地记得自己与这一百多个客户每一次交互的内容,也不可能记住自己与每一个来面试的候选人在每一个流程里都聊了些什么。
其实,可能这其中绝大多数的信息,都是无效或者无用的,但只有在复盘的时候,你才可能有所判断和取舍,过程当中,几乎所有的信息都必须当做有用来对待。我以前有定期删微信聊天记录的习惯,自从干了保险之后,这个习惯相当于不复存在了。说到底,还是自己的记忆力赶不上更年轻的时候了。
实际上,万事万物都有最精简的行事方式,而最精简的,往往可能是最有效的。
昨天听了一个段子,一个人在 2019 年的时候“挖”比特币,手握 1 万比特币,却因为偷电的行为坐了牢。几年之后出狱了,手里的比特币价值上亿,直接成为了亿万富翁。还说,如果中间没坐牢,估计早就拿不住了。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个真实事件,不过现实生活里,我遇到过的客户和朋友们,手里资产还不错的都有一个“懒”习惯,就是选择了一个理财的标的,钱放进去就不管了,多少年都不一定想得起来。但凡因为什么事儿在几年后想起来查一查的时候,都会有惊喜。
我第一个季度,尝试了很多种理财手段,比如 ETF 基金、基金投顾以及股票,还保持了定期记投资账的习惯。但我发现,最考验人性的还是数字本身。人不一定会因为 5% 或者 7% 的年化收益数据而兴奋,但一定会因为绿到不能绿的数字而紧张。即便,我还算是个长期主义者,即便我选择的标的也都有长期正增长的潜质,但我也依然招架不住这过程当中所遇到的诸般挑战。
最近的这段日子里,因为关税的缘故,金融市场不太平,小散户们就更不用说。所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放着、不看,再持续性地定投就可以了。
我是本着玩儿票的心态,来尝试这些。即便每一种投资的金额都有限,但我还是因为在过程当中的操作和调仓,让自己的账目变得凌乱而复杂,最后,我已经忘记了每一笔钱是干什么用的了。
所以,我做了一个很大的改变,精简掉了所有外围的我不愿意再花时间去研究的投资尝试,通过蚂蚁搬家的方式,把它们安置到最简单易行的一两个“筐子”里。说白了,就是图省事儿。我既不想因为种类繁多的跌跌涨涨来过度影响自己的心性,也希望所有的操作能简洁到不用操作,但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拥有获得更大收益的可能性。
工作当中的梳理,其实也是一个样。
轻装上阵比带着负担上场,要高效且有效得多。所以,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自己能够不断践行这一条方法论,无论是对任何事,都能够简单并“忘记”。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