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好的价格

原创


今天迎来了一场“暴击”,怒损失了400多块钱,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只是因为自己把出发时间定晚了15分钟,误车导致的车票失效,所带来的损失。

我其实在反思这整个过程当中,自己的决策链条。因为今天还有半天的工作需要处理,但我又不希望到达目的地城市太晚,最终选择了中午发车的高铁。后来,因为自己下午还有一个工作安排——实际上自己记错了这项工作的日子——所以,往后改签了2个小时。

因为工作的日程变得弹性了很多,再加上公司距离车站的地铁车程只有25分钟时间,我这一日的安排也从容不迫了许多。变数其实是出现在地铁的车次间隔上,刚进地铁站,前一趟车刚走,而下一趟车需要再等7分钟,到了换乘站,又重复地遇到了一样的问题,又多等了6分钟。里外里时间增加了50%。

即便如此,我心态上还是挺平和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我知道大概率我赶不上。到站的时候,距离发车也只有5分钟了,无论我怎么飞奔,这事儿也搞不定了。但我还是出了站,到达了入站口,试图抱着一丝侥幸的心理,万一万一列车晚点了呢。

事实当然是,没有这个万一。我的印象里,曾经有一次也遇到了类似的状况,去人工窗口就可以退票。所以这一回我还是一样的想法,先入为主地认为,已经无法在APP上操作退款,只能去人工窗口排队退。但当我在人工窗口排了十分钟队之后,却迎来了当头一棒,那个胖乎乎的大姐跟我说,退不了,改不了,啥也干不了了。我挣扎了半天,最后不得不无奈接受这个结果。

其实,本来我是有机会在APP里退票的,那样只会损失20%,而不会像现在损失了100%。平时不觉得400多能干点啥,但现在我却觉得400多块钱干点啥不好,非得无偿捐献给祖国铁路建设的事业里。总之,我心里满是不平衡。

这事儿我很快就接受了,也在不停地寻找Plan B来解决当下的停滞困局。然而,临近假期,所有开往目的地的列车车票均已售罄,无论你怎么刷,怎么“智能”中转,就是抢不到一张票。看着时间还有余地,于是我前往附近的麦当劳餐厅,坐下来,盘算着该怎么“曲线救国”。

虽说损失了400多块让人心痛,但不得不说,现在的我的心理素质,简直不要太好。我没有急,也没有躁,更没有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很坦然地接受着这一个结果的同时,在不同的APP之间来回切换,下了无数个抢票和候补的订单。

该说不说,如果咱要买火车票的话,无论是飞猪、携程还是同程、去哪儿,都不如12306来的靠谱。我在第三方的APP里提交了无数个抢票、中转、补票、多买的订单,都不如12306的候补有效。是的,12306在我这趟车发车前20分钟,帮我候补到了一张二等座的全程票。我像一个风火轮一样,立刻转场,丝滑切换,顺利上了车。

回顾这整个过程,我猛然发现,其实,每一个人的每一个决策和行为的背后,都标好了价格,而这个价格标的的本质,多数情况下,是时间。越宽松的时间单价越低,而越紧凑的时间单价越高。其原因是容错率不同。宽松的时间里,对于同一件事情的容错率高,容错成本低;而紧凑的时间里,容错率低,容错成本就变得高了起来。

这两年,因为利率环境不断下行的缘故,接连出现了N轮产品降息停售,我有碰到过一些客户朋友,总是会把很多购买保险的决策拖到时间节点的最后再做。但很有意思的是,往往到了最后的节点里,选择不执行的客户反倒占了多数。在我的观察里,我觉得这是个我一直没有理解透彻的现象,直到经历了这一次车票失效事件。其实,他们的决策动机,跟时间的容错率和容错成本也有直接关联。因为绝大多数人对于保险还不透彻的认知里,“做”有不确定性,而“不做”是更安全的选择。“不做”在更广泛人的理解里,是至少“不错”的一种选择,而“做”还需要更多时间的了解或研究——尽管我遇到的绝大多数朋友也不会真的花时间去研究它。当然,在这个决策链条里,做与不做,哪个是更“错”的一种选择,需要大家经历时间的洗礼,才能真的有所判断。但它们同样也标好了自己的价格,只不过更隐性罢了。

理解这个世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理解与看法,也很难真的固守在原有的认知框架里。人类世界最有趣味的一件事,恐怕就是建立认知、打破认知与重塑认知的过程。最终,我们都会变得不尽相同,与己与人相比,都将会如此。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