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年之前,公司打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竞赛,期间成交的保单,可以匹配给客户一本金箔保单,装裱在一个木质的精美盒子里,打开来,一面是被保险人出生当天的人们日报首版影印成的金箔,另一面是客户的投保单。
这个金箔保单很受客户欢迎,尤其是有孩子的客户,很愿意给孩子留一份爱的纪念,毕竟,每一份保单的背后,都是父母对于孩子沉甸甸的爱。
不止于保险,其实仪式感对任意一个 to C 的生意而言,都是一门好生意,也是一个最容易促单的理由。无论是节日、生日、纪念日,亦或者黄道吉日,都有一种期许或信仰在,它让每一个本来冷冰冰的日子,赋予了独特的只属于某一个人的意义。
我是一个注重仪式感的人,但我却不是一个拥有一些特定仪式感日子的人。在我的世界观里,总是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的日子里,发生过什么样特别的事情,所以细数一年的过往,也很难觉得什么样的时刻是令人难以忘怀,乃至于要一辈子都得记得的。即便是我自己的生日,其实如果不是家人朋友刻意提醒,我也大概率不会特意给自己准备些什么。大抵还是因为自己并不觉得这些看上去特殊的日子里,有怎样的特别之处。
但我有我的仪式感,它们往往来自于日常。比如说早起通勤期间的阅读,每天晚上的写作,比如早一些时候,每周四还会去常去的那家酒吧喝上一杯小酒等等。它们有的常出现,有的不常发生,但都组成了我特定时期、特定时候的一种日常行为,而这种行为,很显然,戒断不了,我也并不想真的抽离。
仔细一盘算,这些事情往往都跟“与自我相处”这个主题密不可分,它们代表着一种独处的时间与空间,而身在其中,是自我能量的内循环。我不必去考虑与外界的交互,也不必担心因为其他的什么样的事情,而让自己的精神力产生不必要的损耗。虽然,我们都是社会人,虽然,我的工作内容本就是与人社交。
仪式感的本质,是一种内在需求的显化。
我跟一个客户交流时,我说要跟他沟通具体的需求。他说,“需求”这个词太大了,他一时也想不出来如何具象化。
虽然这只是在保险业务上的一种展现形式,但其实也体现了很多人在很多层面上对自我需求的“不熟知”。所以就会出现了很多的场景,其中之一,不乏人们常提起的“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我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某种意义上,我依然认为这是一种可悲的社会现象,但根本上,这还是社会意义上的教育所带来的问题,毕竟我们的通识教育,从来也不会真的把每个人当做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所以才出现了自我意识薄弱的情况。
而仪式感这件事情,非常之好,因为仪式感里所寄托的就是每一个自我意识当中的“想要”。我想,可能除了在赌场上或寺庙里,仪式感里寄托了最多的人生期盼。而更加有趣味的是,仪式感中的期盼往往跟钱或物质没有什么关系,它只与人类最朴素的情感相联系。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