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少会遇到一本书,让我产生舍不得读的情况,但今天,很偶然的场合,因为手头的纸质书读完的缘故,在回程的高铁上,一下子没了精神食粮,便打开了许久没用过的“微信读书”app,试图去找到一两本可读且愿意读的书。
于是,便有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这本《活着为了讲述》。
人说,读书的本质,其实是在读人,读作者这个人。当我读的书越来越多的时候,便更加深刻地同理了这句话。如果我的生命里,有一个人是必读项的话,就必然得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了。
其实,即便我读过数本他的书,我也谈不上真的读得很明白。作为一名非主流语言文学体系的作家,他所处的那个社会体系,并不是我所熟悉的,如果不做一些预习与研究的话,可能连大背景都不一定能搞得懂。
但他的书,有一种天然的魔力,不论是魔幻主义作品的《百年孤独》,还是那本曾经拯救了我的《回到种子里去》,亦或是《霍乱时期的爱情》——鄙人不才,其实也就看过他的这三本——都有一种吸引人不停不停地读下去的力量,哪怕我自己云里雾绕,也依然如此。我想,这是由文字构成的一种独属于作家的人格魅力。
而我总幻想着,有一天,我也有可能可以做到这样。
回到《活着为了讲述》这本书,其实我不过就是翻读了前几页的文字,便忍住了略显激动的心情,又合上了它。因为,我觉得,粗读之下,它值得我买上一本纸质书,在每一天的早通勤路上,在拥簇的人群之中,抱着它,慢慢品读。
对,这种感受很神奇,它不亚于与人一见钟情之感,那种另类的“怦然心动”显然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爱情”。
我想,这不就是读书真正的意义吗?那种所谓的“读书有用”或“读书无用”的论调之下,哪一种可以敌得过这一番?读书的有用与无用,要放到每一个独立的个体身上看,能融入进去的就有意义,格格不入自然就没什么价值。
阅读之道跟为人之道类似,你总是要多给自己一些耐心,给书一些耐心。但凡事还是要足够喜欢,因为“愿意”很重要。
老罗说过一个词叫“愿力”,我想“愿意”是一切“愿力”的底层力量源。如果做一件事情的能量不够的时候,或许我们需要解决的第一件事,是怎么能让自己“愿意”去做它,而不是裹挟着不知从哪儿来的“不情愿”,或是倒逼着自己做一些自己本没有想法却不得不做的事情。如果“事情”本身是一个有感知的生物,那么只会是你痛苦,它也痛苦。
文章的结尾,其实不知道要写一些什么,可能就像是这个忙忙碌碌但结果不及预期的三月一样,你总是感觉它要结束了,可你知道这根本远谈不上终结,而手里的这一桩桩一件件,只是很不巧放不到这个时间框架里来。
而这个月,却成为了我最有底气的一个月份,我拆解不出来这一份底气的来源,可我就是莫名自信。也许,心理强大就是最让自己处变不惊的底气的源泉。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