搅和

原创

人总是会不自觉地给自己增加一些“游戏”难度,比方说,去挑战自己本来就不擅长且不认同的事情。

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认同程度,往往会写在脸上,隐含在说出来的话语里。能真的有所遮掩,隐藏起来的,总是更少数的人。我也不会例外,我对于保险的深刻认同,让我能够张口就来;而当我面对一个我自己并不那么认同,但必须逼着自己去做的事情时,事情就失了本身的味道。

我有时候在想,这是为什么?

当今天的我走出太原图书馆,走在滨河西路的路旁时,猛然之间,似乎有了答案:我很难单纯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做一些事情,哪怕这件事,其实也算是我的分内事。一样地,还以卖保险为例,我很难纯粹意义上为了自己的销售利益或者竞赛利益,跟其他人张口强推;我喜欢并习惯的,是在给客户提供信息价值和服务价值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成交。我想,我做事情的初衷也是一样的,是为了谋求价值观上的认同,在此基础上,才是彼此利益上的交换,是为双赢。

即便我一直知道自己不擅长于以利益为导向,但说实话,我也的确会偶尔需要简单直接地切入到利益的直接交换当中,比方说,因为要追竞赛,把服务过程变成了直接的推销行为。这样的事情,在我从业的五年历史里,发生过两回,一回是第一年追新人王的时候,第二回是今日,为了补充一些开门红竞赛的业绩。

新人王那一回,对自我的递延影响,其实是超出我的预料的。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自己因为这件事情,好像亏欠了对方什么。于是,我用尽我所能,给予了一些所谓的“补偿”。尽管,本质上,我并不真的亏欠他们什么。

所以,那之后到现在,即便我业绩出现了一些小低谷的时候,我都不会再张口去寻求一些所谓的“帮助”,因为我知道,这种人情,其实最难还。“难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难,而是对于自我价值观挑战上的“难”。我有个同事,曾经“批评”我说,你这样不行,你这样不是个合格的“销售”。的确,我很认同于这句话,只不过,在“为”与“不为”之间,我总是还有更加明确的界限。尤其是当我不得不“踩”节点的时候,大概率说明我这之前的一个月,没真的放更多的精力在业务本身上。

今儿这波,其实算不上是多大的事儿,因为我谈不上真缺这一单,只不过因为竞赛节点的缘故,手里的一些单子在节奏上不太好把控到本月还是下月,所以做个预案,先想办法冲一把,往上够一够。

人也挺奇怪,刚开始念头涌上心头的时候,有点像打了鸡血一样,我一定要怎样怎样。但当我沟通完第三个朋友之后,我还是放过了我自己。人总有适合与擅长,这的确不是我的 style。当然,还有一个结果导向上的原因是,的确有朋友同意帮我一把,所以,我也算是阶段性获得了胜利。我跟他说时刻 standby,因为我很有可能最后也不一定需要他帮这个忙。

这算是自己搅和起来的一个风波,也的确给自己搅得有些心绪不宁,这多日辟谷带来的安宁景象,也终于在今日起了一些波澜。

我的另一个朋友说得可太对了,人还是要坚定地坚持自我,这是一切事情真的能成事的前提。至少对我来说,它很重要。

所以啊,别人搅和自己也就罢了,自己可千万别搅和自己,徒增烦扰不是?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