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的过敏上升了几个维度,手里的药物,几乎全军覆没,管事儿的那一两种,用药的频次也上升到了一日两次,而在这之前以往的经验,是两日一次。
可即便这样,诸般“痛苦”仍无法隐匿和消解。鼻涕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喷嚏不晓得啥时候会喷出。能确定的,只有眼睛里的红血丝,丝毫不减。
朋友问我,你上次说的过敏的那个花粉,是不是就是短视频里风一吹,就“那样”的那个圆柏?
我说,是。
显然,我也看过那个视频,虽然那是很多年之前的画面了。而多年以后的我,已经“久病成医”,见怪不怪了。反正,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离开北京,请不要怀疑,我一定是被圆柏打败的。
从北京离开,短暂回到太原,气温降了几度,偶有寒风,裹挟着小量的风沙从眼前飞过,但这蓝天白云之下的些许沙粒,跟多年以前的黄沙漫天相比,好了不止一个度。对于太原而言,至少自然环境上,一直是在变好的。
当然,太原的主要绿化作物,不是圆柏,所以回来的这大半日里,没吃药,也没有喷嚏。虽然还谈不上格外清爽,但已经是这几日里的最佳体感了。
我在太原的半径,需要人带,需要人帮我开拓,不然,我永远只会围绕在以龙湖万达为最长直径的四五公里的范围里,充其量,再去一趟图书馆,相隔也不过就 8 公里远。小城里的老城,就是这样,生活气息越浓烈,反倒是成熟的商业体越缺乏。
只不过,商场除了聚会之外,已经少了许多多年前的休闲功能。一进入到商场的环境里,总会有一种,全国都一个样的错觉感。尤其,太原是一个商场消费力完全不输北京的地方。
与人相约,想找个合适的地方,却总不那么容易。搜索了一圈,但凡跟咖啡二字沾点边的连锁品牌,尽是人,包括西西弗。所幸,转了一圈,在万达的后面,发现了一家精品咖啡店,环境不错,安静别致,除了灯光暗了一些。有一点像捡到了宝一样的感觉,毕竟,做精品咖啡,走不了规模量,可不一定是什么赚钱的生意。这老板,要么就是纯有钱,要么就只是为了情怀。反正今天这个大周末的下午,店里的确没看到什么人。
精品咖啡的模式,实际上是西方国家咖啡店的普遍经营模式,每一家店都有其特色,咖啡的味道也不尽相同。这是我认为咖啡饮品有文化和有魅力的地方,就如我们的茶。你很难看到标准化的茶馆,那是因为茶背后所承载的内涵,各有韵味。
但咖啡在中国,就极致地做到了规模化和标准化,大抵上我们也是唯一一个做到了的国家。所以,普世的认知里,咖啡等同于那几个如雷贯耳的连锁品牌。但实际上,可能没有多少人真的在意咖啡的味道是不是应该是它们标准化后的那个味道,咖啡的文化是不是也应该就是速食主义的代名词。
我很喜欢上海的小巷弄,也蛮喜欢北京的几条非网红胡同,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些犄角旮旯的某处,会很惊喜地遇到一家小小的精品咖啡店,或者喝茶的庭院。它们不那么网红,顾客可能也没有那么多,但胜在独一无二。店家在培育自己店的风格和气质,我也愿意将之称作是文化的一种。
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喝咖啡、喝茶才是真正地在品咖啡、品茶,咖啡和茶的意象才能与生活切切实实地挂钩,成为生活主旋律的一部分。
很久之前,我就有个小梦想,将来在一个小城里,开一家自己的小小咖啡店。虽然我知道,它一定不是一个好生意。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