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要去一趟雍和宫

原创

大概是从三年前开始,雍和宫是我每年总会光顾一次的地方。

刚开始的那一年,是某个同事姐姐的张罗,那一年,自己的属相“犯太岁”,我们一起在庙里拜了又拜,期望那一年顺利度过。

那一年,简直是我虔诚(迷信)大年,去完了雍和宫又去了白云观,还请了诸多“破太岁”的物件,期望那一年顺利度过。

实际上,那一年很不顺,遇到了很多跟钱有关的糟心事儿。自己年初刚挣了一大笔外快,次月转瞬就没了。这可能是那一年开始去拜的最大契机了。

第二年,除了“还愿”之外,还是张罗着一小群小伙伴又去拜了一拜。反正大家属相都不一样,每年总有“犯太岁”的人。

只不过,年轻点的同学们在一起,就不再像前一年跟着姐姐们一样,那么“焦虑”。经历了那一年的不顺之后,也总觉得,自己人生的走向虽然不见得在自己的手里,但自己的人生无论好坏,总也是自己的,里外都得自己过。

“拜”变成了一种小小信念,但不再成为一种执念。它是一种对于新一年的期待,不再因为也许可能真的会出现的不好事情而止步不前,而是大步向前。“拜”神佛,也是一种自我激励与自我安慰。

于是,它变成了我每年都会去的一种年度惯例。

一些朋友问我,“你去求啥?”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我就再没有求过什么特定的事情。今年更是,但理由变得不再一样。自从我意识到,许愿这件事情,是需要“交换”的时候,我才发现,取舍很难。

虽然这种想法,没有任何科学或玄学依据,但我总更信奉“能量守恒”的定律适用于生活各面,没有例外。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可你的生活变向何处,并不由你说了算。

不向神佛许愿,内心便少了许多负担,或许也更容易轻装前行。

我还是会拜的原因,更像是一场约定好的聚会,是一种生活本身就有的仪式感。而今天,我又有了另外一重感想,它有了另一种意义,就是教导我要学会适时低头,尤其是对这个自己无法了解更多的世界要有更多的敬畏之心。

庙宇之地,自带某种磁场。无论你以何种焦躁不安的心情前来,只要一进大门,闻得香的气息,听得念经的呢喃,当风携着屋檐的铃铛轻声作响,你悬着的心立刻就会放下来,宁静平和成了唯一的生命状态。

雍和宫大抵是北京香火最旺的庙宇,恐怕没有之一。无论有没有法事,无论星期几,每当你路过它的时候,总是人山人海。而这两年里,这里更不乏前来旅游参观的各国老外。

我们是一个无神论、无主流宗教信仰的国家,这也是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但在这里,这种认知与亲眼看见的现状形成了鲜明反差。因为来参拜得最多的人群,是中国的年轻人们。

它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种现象缩影,却也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个矛盾之所。人们坚信自己手握一切,却又深信不疑地把自己的人生交托给命运。

有神与无神的意识形态的末端,大抵是所有个体有我与无我的一种意识挣扎,每个人最终都会有一个自己的选择。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