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特别

原创

人对于未知有两道坎,一则来自于好奇心驱使下的兴奋感,二则来自于不确定性之下的畏惧心。它们一体两面,构成了一种复杂交错的感受。

当未知变成现实之后,人又有两道坎要过,一则是跌落预期的失望感,二则是超出预期的收获满满。

形成一种明显反差的情形是,往往事前的兴奋感之后是失落,而事前的畏惧心却往往吸引来的是收获。我的一个老朋友说,这就是为什么要做“悲观预期”的原因。

我觉得,对事对人,还是要有一颗相对能稳定和平常的心态。对于事情,不言而喻,对于人,其实是一项相对新的课题。

我们容易把比自己“段位”高的人“神化”,见面谈话往往会克制、收敛,对于一些更未知或更神秘的人,还容易畏惧、社恐、无从下手。相对地,对于初印象“段位”低的人,我们往往又习惯性地自信满满,会想要 carry 全场。但其实,无论哪一种,对于你想要解决的事情本身而言,大概率难以有效地推动,因为二者的相处形式,都不是以一颗平常与平等的心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

所有的事情都是平凡事儿,所有的人其实也都是平凡人。即便在某一个维度上来论,你面前的这个人有多么的丰功伟绩,但落于生活当中,Ta 只可能是甲乙丙丁中的某一个。

人人生而平等的意义,不是去争辩谁的家世背景如何,而是去辩证地理解每一个人作为自然人的本质属性是共通的,剩余的其他附加值,是社会赋予的,它们如同衣裳一般。

以前参加过一个演讲工作坊,工作坊里的教练说,怎么克服上台的恐惧,你需要先明白,你恐惧的是什么?最后一通分析出来,都与台下的“人”有关联。她说,归根到底,紧张和恐惧的原因,是你没有一颗对待众人与自己的平等心。对应的解决方式,很耳熟,就是把台下的所有人,当做一颗颗扎根于土地之中的“胡萝卜”,“它们”长相各异,味道也可能不同,但本质上“它们”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它们”都是“胡萝卜”。

其实日常的待人接物,是一样的道理,没有谁比谁来得更高贵,今天的你求他,或许明天就转换成了他求你。但“求”这件事情并不是平等的关系,所以“求”之下的结果,也往往会落于虚无之中。

「平等之心」在待人上的直接体现是,以真诚换真诚。时光过境,真的能够留存下来的,是“真”的东西。即便我们要去做利益上的交换,那也是一种真诚的交换,而不是虚伪的善意。

自勉。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