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天,弟弟罕见地发来了关心,问我说,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
我一脸懵逼地看着这个问题,不知他这个疑问打哪儿来。后来他说,他做了个梦,不放心就问问我。我问他梦了个啥,他又说想不起来了。
这事儿挺奇怪的,惜命的我,竟然跟着一起在回想,最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哪儿不舒服?真要说有那么一些不适之处,可能就是身体层面上的疲惫吧。
前一段时间,无剧可看的时候,从豆瓣的评分榜上找到了《问心》,分值很高,便打开来看看。这部 2022 年的剧,距今不远,制作也精良,演员们演的也不错,最重要的是,剧情不悬浮,经得起推敲,是真的不错。今儿终于在背景音中,迎来了大结局,算是合家欢,却也有一些意难平,有一种“未完待续”之感。
与生命相关的故事,总是更能打动人。只不过打动我的瞬间,总是显得“奇奇怪怪”。主干剧情里的那些想要让人落泪的瞬间,我虽然也感慨或感动,却一个都没哭,但是在一些分支的剧情点上,看着妈妈因为自己的撒谎而道歉,医学博士因救人连累医生陷入风险而陷入自我怀疑,眼泪愣是没出息地流了出来。朋友要是看到了,又得“阴阳”我半天。
人不是一种能将理性与感性彻底分离的动物,人间的故事那么让人流连,也从来不是因为谁能真的把理性与感性分拆开来。理智让人下决策,感性引导人做判断。艺术作品如此,现实世界也一个样。
对我的另一种启发,竟然是在自己的业务上。做保险的工作,终究是一个靠感性推动理性决策的过程,而我太讲理智,可能就是我自己业务向前发展最大的桎梏了。以理服人能换来认同,但以情动人才能换来行动。果然,我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需要理解、需要感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的行动,会反馈出来很多意识和心理层面的东西。
最近我的iWatch 总是在提醒自己,压力值不稳定。至少有半年我没有遇到过比较高的压力值的情况了,但说实话,这一回跟很久以前的压力感又不太一样,这么说吧,这一回的压力感,如果没有手表的监测的话,我没有体感,并不自知。
所以,这几日里,我也总是在观察着自己,究竟自己的压力源来自于哪里?
这个礼拜,一回家,甭管多晚,我都会坐在电脑跟前,捣鼓一个我琢磨了两三周的数据管理系统。没有代码背景的我,刚开始只能在谷歌上不停地寻找成熟的解决方案。事实上,有一些现成的半成品可以使用,只不过,每月的费用,都在四五十美金以上,着实没必要。也是在这周二的时候,在 B 站上看到了 Cursor 这个 AI 编程工具的视频,便循着自己的 DIY 的想法,捣鼓了起来。嘿,没想到,意外地好用。只不过,将一个想法雏形,转化成现实的产物,即便拥有一个高效的工具,也依然需要过程。所以,我每天在家的固定事项,除了写文章外,就又多了一项。当然,这也很有乐趣,除了专注本身带来的心流体验之外,更重要的是,创造万物的乐趣。
只不过,我今天终于因为被《问心》里的一些台词触动,还是问了自己那句话:
“除了动手的兴趣之外,为什么自己非得要跟这个其实可用可不用的‘系统’较劲呢?”
我大概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压力感的源泉,大概率就是这个“系统”本身的那个内核动因。“系统”解决的是我对于某个业务上的流程需要,而这个业务可能本身就是自己这一段时间以来最大的压力源。
压力是怎么产生的?我的体感上是,当你想要做成或做好一件事情,但它有天然的阻力,对你来说形成了一些不小的挑战时,压力便被创造出来了。
归根到底,还是人性的某一种欲望在作祟。欲望终归是天性,人类可以短暂地抚平它,却又无法真的消灭它。虽然我知道,放平心态,放低预期,是让一切事物更好地运转起来的最佳方式,可那些“小火苗”们还是一点点地燃烧了起来。
怎么去控制这些火苗,那真的又是一门学问喽。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