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ureka!” 是我在国外读书的时候,学到的一个感叹词。大致的使用场景,是在有启发、醍醐灌顶、大彻大悟的时候,惊呼一声“Eureka!”。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漫画里的场景,突然间,主人公的脑袋上,就出现了一个亮着的电灯泡💡,其实就是我对这个词的精准理解。
我特别喜欢 “Eureka!” 的瞬间,它让人兴奋,让人着迷,但如果得不到它,又会让人觉得生活索然无味,无所生趣。然而,我们又不得不面临着另一种困境,就是当人的年龄越来越大,经历的世俗之事越来越多的时候,“Eureka!” 就越来越成为了一种奢侈品。事情变得越发的复杂,可解的通道却越发渺茫。中年男子最大的不幸,是承担着最重的责任,却手握着最贫乏的资源,还丧失了最果断的决心与勇气,也拾不起重新开始的信心。最后陷于一种萎靡不振的奇怪状态里,让人唏嘘不已。
谁也不能说自己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状态,或是从来不在这样的状态中。我所选择的方式,一是读书,二是工作,三是写作,四是近两个月才有的运动。它们四者交织,各有各的功能,却也各有各的弊处。单一拎出来,都不是完美的,但四者融合在一起,会让生活在动态之中趋于稳定,时不时再创造出来一些小小惊喜。
但是,“Eureka!” 这件事情发生的标准,也在不自觉之间不断拔高。就像是以前刚开始读书的时候,随便读一些不一样的文字,都能带来泉涌一般的思考与联想,可现在,我对于书的要求似乎变得越来越高,以往定下来的书目也越来越难以满足自己对于多样化信息的需求。工作、写作和运动,也都在发展的过程里,成为了越来越高标准的事情。
你不能说它们的标准变高,是一件坏事。凡事都应当是向前看、向前走的,进步是一切事物的必需。只是,它会让那个启发出现的瞬间,越来越难,也让它变得越来越稀缺。当某一样东西,往“匮乏”上走的时候,大概率也是绝望开始的瞬间。
我想,这也并不仅仅是客观上的一种演变,可能还是有主观认知上的回撤,以及心态上的波动。我发现自己最近有一些明显的“异动”,耐心不如以往,包容度也收窄了,又变得有一些固执起来,脾气见长,睡眠变差,身躯紧绷。总有很多自己曾经缓和下来的东西,又渐渐变得紧张起来。人要允许自己拥有波动性,这是一种自然的演变,但却不是一种更好的趋向。
晚上去按摩的时候,按摩的技师说了我身上可能有的一些小毛病,跟我以往来按的时候有一些不同或是偏移。她说得很准确,而我也能感受到身体上的诸般不适。
所以,一切都在提示自己,要重新整理一下生活的思路,调整一下自己的节奏变化。感觉不对的时候,不要盲目往前走,适时停上一下,微调一下前进的方向,再往前走。凡事,别急,也急不得。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