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

原创

马库斯的《第一性原理》读了一个章节,就有点不那么想再读下去了。很多人从“第一性原理”里找到了一种处世的哲学观,即看待事物要去寻找它的本质。可能我太早就知道了这个名词,读起来这本书的时候,阻碍竟然是科学内容本身。不知道后面的章节里,会不会有更有趣的故事,但现在的我,不免有些困顿了。

下午去抽了一个“盲盒”电影。说是“盲盒”,却也是最近时常出现在我生活里的一个名字,《初步举证》。看理想组织了两场观影活动,其中今天下午的那一场,便是它。3 月份可以说是女性月,所以,这两场电影都是女性主题,另一场是下周六上映的《还有明天》。

在网上冲浪的时候,又看到了关于这部电影的词条,里面称其为“豆瓣 9.6 分的神作”。这一下子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即便错过了看理想的观影会抢票,我也找了附近影院最近的一场,前往观看。

有时候,纯拆“盲盒”也不行,至少得稍稍微了解一下电影的题材和叙事风格。我是万万没有想到,这竟然是一场独角戏,更没有想到的是,其实它是一部英国国家话剧院排演的话剧。对的,你没有看错,电影实际上就是话剧现场的重制。

我只能说自己看电影时的状态不对,积累了一周的疲惫感,终于还是在这个下午释放了出来。电影的前半个小时,我在全英文的台词声中昏昏欲睡,半小时后突然清醒之后,才真正看了进去。所以,我对它的评价不具备任何参考性。

实际上,它的剧情一点都不意外,可最令人意外和震撼的,是演员的表演张力,以及导演在狭窄的话剧舞台上,用简单的道具、无缝的变装、表演的视角以及观众的想象力,构建出来的一幕幕灵动的分镜场景。

最简单的往往最困难,朱迪·科默凭一己之力,一气呵成地表演两个小时,既要记住完整的台词,还要节奏精准地调整舞台动线与道具,在各种想象出来的场景里完美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让观众被深深地吸引,让观众相信,这真的是“封神”级别的表演,毫不夸张。编剧与导演同样是难的,即便它不被重制成电影,而只是在话剧舞台上演出,依然是极其困难的。这不是那些靠复杂剧情和宏大场面出名的导演们,所能掌控的程度。

我最近很喜欢用“准确”这个词,而这部电影的叙事和表达,恰如头发丝儿一样的“精细”与“准确”。至于,具体它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大家前往电影院里看一看。但不得不提,话剧本身是有欣赏门槛的,所以这部电影注定是一部叫好不叫座的电影。

晚上跟一个客户,也是一位好朋友,也聊到了“相信”的话题。

她问我,如果她进入我们这个行业,我觉得她是否能干好?

我说,我用了这么多年,才深刻理解,保险的成事心法,在于“相信”。其实能干好保险的人,除了天赋异禀,销售能力、沟通能力极强的伙伴之外,更多的干成的人,就是“听话”和“照做”,没有什么高级的手段。可绝大多数的人,已经失去了“相信”的能力。大家的第一反应,通常都是先怀疑,有一些人会去验证,最后再做判断,可绝大多数人不会。他们不相信,其实我只要简简单单地复制与粘贴,持之以恒地一直做,就能获得一些还不错的成绩。

说完这些话,我也才意识到,相信有其力量。当我销售出一份重疾险的时候,我相信这个客户一定爱自己、爱家人,TA 一定会努力让自己更健康;当我销售出一份储蓄险的时候,我相信这个客户一定想要让自己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富足,TA 一定会努力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多的财富;当我销售出一份养老保险的时候,我相信这个客户一定是一个对于生命与生活乐观的人,TA 一定会保持积极的心态,关注健康,让自己的人生充满不一样的体验。

相信的力量不止如此,因为我相信,所以我的客户们都真的珍惜与关照自己的身体,所以我手里的一两百名客户里,只有几例很小的小病小灾的理赔;因为我相信,所以我的客户们财务状况都越来越好,也越来越愿意给自己或家人的未来再加一份储蓄;因为我相信,所以我的客户们特别愿意与我一起畅享老了以后的日子,它不再是逃避,反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向往。

这种因果关系很玄妙,也许真实世界里的因果并非真的如此,但起点的我的确是那么想,而站在阶段性站点的他们也的确在拥有着越来越好的人生,我想,这本身就已经足够了。

为什么相信会拥有不一样的力量?我觉得,按第一性原理来说,非常简单,因为相信会消弭掉所有的内耗,轻装前行。即便遇到背叛,只要还有相信的能力,就没有什么是真的过不去的坎儿。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