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的这几天,每日回家,到写文章之前的一个小时时间里,会给自己煮点饭吃,然后找个什么剧看上一半集。写完文章便已深夜,回想起下班的时候给自己留的作业,不免自我调侃一场,嘿,竟然又没有时间做了。
近来剧荒,听说新上的剧很多,但能吸引我眼球的却几乎没有,看了个刘诗诗跟窦骁演的《掌心》,越往后越觉得尴尬。感觉应该是个不错的故事,却愣让我觉得逻辑不顺。年轻的时候还挺喜欢刘诗诗的,怎么年纪大了,总觉得她的表演少了点啥,大概是表演的痕迹太重,刻意性太强的缘故。其他的演员倒是有不少出彩的,包括现在已经不怎么能看到的窦骁。
看了下豆瓣评分,6.4,嗯,是我的真实评估线上,看来也不只是我一个人略显苛刻了。
循着视频网站的推荐,翻到了三年前正午阳光那年的爆剧《开端》。这个题材,在国内的影视市场里,并不常见,之前是前无古人,现在看,至少到现在还是后无来者。剧的结构很简单,场景也不复杂,但从一个点推演到一个面,又不断翻转出无数个面,最后组合出一个立体的全貌,这才是一个高级的作者的能力水平。
于是,它成为了每天我这一个小时的独处时光里,我的新的“老伙计”。
昨天那一集的台词里,提到了“梦中梦”,我的脑子停顿了一下,细琢磨了一下逻辑,又不以为意地略了过去。前些时日我提到过,时隔几个月的安稳“夜子”,我又开始稳定地与一宿一宿的梦相遇。而神奇的事情是,昨晚的梦里的场景,分明出现了在梦里睡着之后又做了一层梦的经历。
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现象,就是早上刚睁眼的时候,对于刚过去的梦记忆非常清晰。可当自己彻底醒来之后,没过多久,梦里梦到过什么,就几乎完全记不得了。我到现在为止,脑子里还能闪现出来的,是在梦里睡着的那一个片段,而其他的记忆便再也找不回来了。
所幸的是,我在醒来时,把“梦中梦”三个字记在了微信与自己的对话里,这让我在这个时刻,还能知道自己前一夜里经历了什么。
这是我人生的第一回——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再往上,可能就是电影《盗梦空间》的剧情内容了。
上一次我也提到了一个新的认知,梦的形成到现在为止都是未解之谜,尽管科学家们、心理学家们和哲学家们都有各自的推论,他们在社会的大样本之下,有其成立的数据支撑。但是真论成因,或许始终不得更加详实的论据。以我的浅显理解,这可能是因为,梦不是一件可以被证实或者被证伪的现象。它没有办法被客观描述,也没办法辅以明确的证据。所以,我们只得猜想。同时,与梦相关联的睡眠成因,也仍然在初期的研究当中。
于是,便有了很多有意思的理论。我听到过的一些论调里,最有意思的,我甚至也很认同的观点,莫过于一种非自然的假设,说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这可能是一种代码层面的机制,也可能只有当我们睡着的时候,才是回到真实世界的时候,才能与真实的世界接触和连接。我们会做梦的原因也很简单,它可能是那个“真实世界”里的故事。而我们梦的清理机制,则是因为当我们来到这个游戏世界里时,只有清除掉了“外世”的记忆,才有可能完全沉浸地、心无旁骛地投入到这个世界的故事当中去。
某种意义上,我真的是太“信奉”这个“虚拟世界”的论断了。它有一种非常好的心理作用机制,让我们把人世间遇到的所有种种,当做一场现世的游戏。玩儿过 RPG(角色扮演游戏)的人们,都会知道,你在游戏当中有自己的主线剧情,但即便绝大多数的主干都已经被设计,你还是会遇到无数个随机的道具甚至随机的剧情。
很多人说“信命”,我甚至觉得很好,因为这种“信命观”意味着在大家的眼里,有一种默契的共识,那就是「我是这场游戏里的绝对主角」。这是一种多么正能量的处世态度啊,它达观又不显得傲慢。
只是,我们绝大多数的人,还是太过于沉浸在他人的故事里,而忽视了自己作为故事主体的绝对地位。“虚拟世界论”能为你提供一个跳脱出的上帝视角,虽然不一定能给你指明道路,但会在遇到艰难险阻的时候第一时间告诉你:这是你作为“主角”的必经之路。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