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话说得好,如何证明你学会了一件事情,最好的方法是当一名老师,把它讲出来。所谓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不是自己的;只有内化转而输出、应用与实践,才会成为自己的东西。
今天,当了一次“老师”。
当老师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今天却是第一回拿着别人的 PPT,尝试以自己的方式讲述出来。这个 PPT 是上周五的一次大会上听到的上海分公司的某位老师的分享,参会的我们几个人都觉得收获颇丰,于是一拍即合,决定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感受到的东西重新整合,再尝试在团队里输出,尽可能地将其中的精华授予更多的伙伴们。
自然,这个第一次的任务,就交到了我的手上。我其实从来没有尝试过做这样的一件事情,我倾向于自己的表达或者课程都是自己原创的内容,而不是照搬别人的东西,再把他人的内容理解内化后再复述出来。
在这之前,我又听了一遍录音,又接受了一次认知上的洗礼,这也让我真正意识到,那位老师的内容,常听常看常新。我试图在过程当中,记住更多他的论点、支点以及故事、案例与论据,讲其中的哲学底层逻辑,以最适配于我且最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便有了上午的这一场演讲经历。
按我的标准来论,我以为,今天的我,算是翻了车。因为原先那个声情并茂、论据详实的表达,在我这里生涩、稀疏,且不那么服人。在这个过程里,我一度忘了他的某一页 PPT 的核心本质是想表达什么。当我在脑子里搜寻半天无果的时候,决定略过它,可我显然记得,那一页老师的演讲里有非常丰富的表达。
当我的这一场演讲终于落下帷幕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在学习当中部分能力上的不足。在这个过程里,其实我的转化效率是极低的。某种意义上,虽然当我在听的时候直呼“醍醐灌顶”,可我显然无法有效地将其完整准确地输出与表达。所以,一件事情、一种知识在通过我的传递过程当中,出现了明显的衰减。这应该是我能力上的限制。
当然,我其实也发现了自己的更擅长之处。我虽然不擅长于“复制”,但我更加擅长于联想和拓展,把它变成不同的可能只属于我自己的表达。所以,如果让我抄作业,我可能都照抄不出来一个高分;但让我参考作业之后再尽情发挥,或许会是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更加发散的结果。
所以,什么才是一个人不可被替代、不可被复制的能力?我想,这也是。在学习一样知识,接收一种信息的内化过程里,你是照单全收完美复刻,还是部分吸取之后再拓展,都有着它独有的竞争力优势。因为,无论是让自己复制成另一个别人,还是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特的自己,都是一件极富挑战的事情。
刻意练习,是放大化这两种能力的关键。今天的这一场演讲,也给我自己提了个醒,即便我每天都在输出自己,但其实,我已经很久不去转化习得的知识了,所以,也就怨不得自己在输出力上的起伏不定了。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