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验证了

原创

最近这许多个月里,我一直有一个关于某项工作的疑问亟待解决。某种意义上,它其实可以不解决,或者说,它可以一直以现在的这样一种方式继续存在着,无伤大雅。毕竟,我不依靠它来为我创造更多的收入,也能省下我更多的时间,去开展更多的别的工作。我只需要在每隔一段时间的业务节点上,发一下力,跟进一下,即可。当然,即便是到那样的地步,它依然也有它的价值,就是为我现阶段的工作,再撑一撑门面。

但我总觉得别扭,别扭的原因,一是觉得如果就此放下,觉得可惜,既可惜于前期的一些努力只需再往前一步,迈过一道坎,便可能是另一片天,也可惜于未能帮助一些人将他们的真实才能发挥出来,在我看来,这是对彼此的双重不负责。二是觉得,这些事情做好了虽然对我有一些利益的输出,但本质上,又是别人的事儿,我的意愿度很好掌控,我虽然能引导,但我无法真的掌控其他人的意愿。

类似这样的事情,其实还在发生,只不过在一些新的别人身上。所以,当他们对我表达了同样的想法和需求的时候,我变得谨慎起来,要不要接受并满足他们的想法,成为了我从年前到现在的一个难题。因为我知道,如果我接纳了他们进来,大概率又会循环往复以往的情景,最后到不了了之的程度。

今天,面见了一位行业前辈,一个被很多同业者视为偶像的大哥。简短的座谈会当中,我把这个疑问提了出来。他分享了他的经验与看法,果然,身经百战的人,没有没经历过的事情。他实践之后的结论是,这件事情从头开始就埋藏了隐患。我们再没有解决他们内心不笃定的这个疙瘩之前,这件事情就变成了一个对此对彼的短视行为,而不再具有长期主义的确定性与稳定性。

没有人会把自己确定性的需求,交付给一个不确定的人身上。对保险如此,其实对各行各业都一样。

他又重复讲了白日大会上的那个“沙粒的故事”:

一个健壮的人去爬山,开始爬得很快,但爬到半山腰却爬不动了。另一个瘦弱的人,爬得很慢,却最终爬过了一座又一座。这是为什么呢? 只是因为健壮的人的鞋子里有一粒沙子,刚开始他不当回事没有倒出来,可越往后走,它越硌脚,越爬越难受。

这粒“沙子”就是人心当中那个让自己不笃定、让自己自我怀疑的东西。这个东西,刚开始不倒出来,最后可能会“烂在肉里”。

我在前文所述的工作当中,就是这样的感受。被验证之后,对于新出现的另一个人,我有了最终的答案。

而对于已经出现的难题,我也有了最后的解。不过,跟我之前想过的解法并不同。这得益于今天大会上另一个广东分公司的团队长的分享,这个分享里,最突出的一点是,“打工者思维”与“老板思维”在处理事情上的绝对差异。而我以往的想法和处理方式,是简单直接的只为自己负责的“打工者思维”,处理不了的事情就不再处理;新的解法的不同点在于,我需要正视难题本身,为这项难题找到一个不一定是最优、但可以是最适配的解决通道,而非选择逃避了之。

而更让人觉得耐人寻味的事情是,虽然看上去逃避或放弃,在不考虑结果的前提下,是一种简单易行、直截了当的处世方法论,但它的决策压力和决策难度,在人性上、在精神上的挑战,是远远大于去直面和解决问题本身的。这种现象很容易解释,因为你理性上知道,坚持是对的,逃避是错的,感性上也并不能接受,自己这么轻易推翻曾经下的决心和做的决定。

每个人都会遇到自己的困局,当面临这样的“险境”的时候,你是病急乱投医,还是下一味猛药,从根儿上清创、蜕变,这是需要每个人去认真思考的事情。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