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像是找到了另外一种乐趣,与金钱相游戏的乐趣。说起来,自从回国之后,我基本上除了保险的本职业务之外,已经很久不太琢磨其他金融工具的游戏。除了一些日常基金的定投之外,我的一切关于金钱的打理,都以懒人策略为主,最核心的都放在了基金和保险里。这一两年市场行情不好,基金在去年年初的一个高点出清了,再入局又是最近的事情。
人的偏好总是往复波动,连自己都不一定能琢磨清楚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020 年在国外的时候,因为上学有了更多自主的闲暇时间,便一本接着一本财商教育的书,乐此不疲地读。彼时,投资美股港股刚兴起不久,出入金的途径还比较顺畅,当然我自己本身就在国外也占得许多优势,资金流动的顺畅程度大概是历史的最高值。
那一年,疫情元年,却也是中概股集体狂飙的一年。那一年,我第一次正视股票投资,尤其是美股投资的基础逻辑。手里大概有富余的四千多美金,小试牛刀放到了美股和港股里,浅浅折腾了一小番。我这人不贪,时机点掌握的也比较恰当。既没有一股脑全进,也没有一股脑全出。说起来跟现在很流行的「网格投资策略」很像。每日里,睡前正好是美股开盘前,醒来后又赶上收盘,也就在这两个时间段看看股价的走势,从来也不花时间盯盘。总之,这一顿操作下来,不能说全赚,但陆陆续续从股市里,转出来了总计一万两千美金,两个月的时间赚了 200%,在我看来也确实是不俗的表现了。
赚钱是这个游戏里的一种体验,但谈不上是根本的乐趣。那个时候,《富爸爸穷爸爸》里说到了这个世界金钱的流动规律,而我在这样一种炒短线的股票投资当中,对书中所描述的那一种流动有了一种切身的微妙感受。你能想象得到河流当中的水汩汩向前奔腾的场面吗?我那时的感受虽没有那么磅礴,但那时的我明白了,手里的金钱想要不断增值,就必须把它“扔”进流动的浪潮里。
后来回国开始工作了,闲下来的时间少了,国内的快节奏也让人变得愈发急躁,便再也难有沉下心来的时刻,再去像以前一样去研究不同金融工具的属性和作用,也很少再去实践更多的可能性。美股和港股,也因为出入金的困难度陡升而一点点闲置了下来。
直到春节之前,因为另外一件事情所带来的一些小小顿悟,让我立刻明白,如果不多去理解、尝试和使用起来多种工具,我们的人生可能只会被雕刻成一种样子。当然,这不能说是不好。对于绝大多数保守型的投资者而言,“傻瓜式”地定投到固定收益的产品当中,尤其是当下锁定利率的保险产品里——微微打个广告有点存在感——虽不能大富,但财富的保值和增值速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快。对于懒得折腾,害怕钱袋子损失的人而言,绝对是个最明智和最理智的选择。
我们的金融类 APP 里,每一年都会让我们重新评测自己的风险偏好,它很能说明问题。比如我,从第一次做这类的评测开始,就一直在成长型与稳健型之间徘徊,通俗讲,我属于“中风险偏好者”,再通俗点说,就是有点欲望,但见好就收。对应地,我是一个能接受一定亏损风险的人;只不过,我也一定会把安全的底仓做实。这也是为什么我每年同样有大概 30% 的比例会投入到保险产品里的原因。
所以,对我而言,研究金钱的流动本身就具有一种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天然魅力,这一点,我本能上无法抵抗。也因此,我终于开始在一些自己有一些见解和认知,但以往不怎么触碰的工具上,开始了“小试牛刀”般的尝试。
这一个多月以来,我的很多日常感悟,都来自于在其中徜徉之余的另类感受。目前我所选择的标的,多数还是中长期标的,短线的目前还没有发掘出更合适的选项。
投资的奥义,来自于做好风险管理和预期管理的同时,要多点尝试,并长期持有。我觉得投资可以“一知半解”、“稀里糊涂”,但有一点很重要,要不停地观察与记录自己的投资行为。记录的目的不一定是时刻知晓自己有多少家底儿,而是在记录的过程里,会不自觉地细品每一种工具的独特性和优劣势,它会为我们将来在金钱流动上的引导提供破有价值的参考意义。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