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来,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我喜欢的电视剧有很多,其中不乏一些经典到不能再经典的剧集,比如《琅琊榜》。但在我的复看清单里的,始终只有一部剧,就是标题里的《去有风的地方》。
我的印象里,我之前因这一部剧而写过的文章,大概已经不下两三篇了。今天,当三刷之后,我却又想打开这个话题,再聊一聊诗和远方。
坦率讲,我每一次看这部剧的机缘都不太一样,但相比而言,只有这一回,是在一个相对忙碌且轻松的状态里,再读起这首远方的诗。前两回,说起来,总有一些不堪回首。
这几年,在我的世界里,一直有一个反反复复讨论中的话题,我也数次提起过,这个话题的中心词便是「关系」。我探究人与人的关系,人与金钱的关系,金钱与金钱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关系」构成了这个世界的核心本质,关于关系的探究,也总无尽头。它给我开了另外一只眼睛,去理解这个本不被我所理解的世界,以及我曾经执着于寻找的我人生的意义。
在这所有的过程里,同样也会无数次被论证起的一个分支话题,便是我与远方的关系。
我从小在太原长大,考大学的时候想要再往更大的城市走,却因为一连串的“乌龙”事件,让自己继续在太原蛰伏了四年。当这四年将尽,大概我已经接受了在太原生活也挺好的设定时,三方协议投向的那家 500 强的单位,给了我一个北上的机会,自此,我便机械性地留在了这里,度过了截止目前我人生当中第二长阶段。
前两日,一个不曾谋面的网友,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段话,他说:
在北京已经生活了 6 年,是时候该换一个城市生活了。
我留了言,问他,要去哪里。他很快地回复道,还没想清楚。
我对他产生了另外一种好奇心,当下的他在经历着什么样的转变?我妄自揣测,这或许与我当年的想法和困惑是一个模样,但我没有解出这道题,最后又回到了这里。
不少“北漂”的朋友也会问我,为什么还愿意留在北京?问出这个问题的人,都回到了各自的家乡,过着天伦之乐一般的生活。这个问题,我无数次地想过。他们说,是不是因为觉得如果回去就证明自己混得不好?我这人的一大优点就是,在这些很无关痛痒的话题上,真不在意别人怎么想。我最近的一个答案或许更显贴切,因为我意识到,太原和北京这两座城,在我的生活里,承担着不一样的却又无法彼此融合和替代的作用。它们是我的两种不同意义上的“庇护所”,太原“庇护”的是「内」,北京“庇护”的是「外」。我回不去,也离不开,只是因为还没有找到那么一个地方,能让我「内外兼得」。
对「远方」的探索的目的,大抵是为了寻找一个既能落下自己的心也能落下自己的身的地方。我去过的地方有一些,国内国外都有,但真正意义上能让我觉得,有心有身之处,极少。过了这么多年,我的答案的优先级里,排第一位的,仍然还是大理。所以,《去有风的地方》对于我这样的观众而言,有着先天的吸引力。
我在安吉的时候,听发起人许崧(人称“老许”)创办 DNA 社区的一些想法和心路历程,里面讲到了一个让我很动容的点是,怎么能让乡村生活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我的理解是,他们在通过数字游民社区的形式,抹除到人们心里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边界。
我是那个时候才意识到,乡村对于年轻人而言,是可以有充分的吸引力的,那里自由、松弛、快乐、纯朴,因为相对原始,所以它更能够承载人们对于“乌托邦”的向往。而如果,这个地方能有满足人们生活与工作需求的商业化基础,年轻人可以在这里也获得不错的物质基础,这就是一个完美之地。年轻人不用非得往大城市跑,也不必要把自己逼到 996 的高压境地里,依然可以享受生活,畅享人生的美好,这对于大小城市而言,是某种意义上的一种双赢。
不瞒各位说,乡村生活对于我而言,是有很大吸引力的,因为这么多年以来,我对于自己的最大期望,便是希望自己能够真正意义上松弛下来,我每天在做的一项刻意练习,就是提醒自己,让紧绷的身躯放下,松弛一点,再松弛一点。所以,我是老许口中的最适配的标准客群画像。阻挡着我回到乡村的缘由,都是来自于在现代化与商业化上所欠缺的那些内容。
所以,“有风的地方”所吸引我的,不只是蓝天、碧海、白云和星空,不只是松弛的氛围和纯朴的民风,更重要的是剧集里的那些个鲜活的年轻人们,在那片土壤之上在热情地创造一番可有作为的天地。“躺平”不是一个我会羡慕的事情,但在那样一个松缓的环境里,还能够再打拼点什么,是最让人动容的事情。
当去过一些地方之后,大约让我更深刻地知道,自己无法克服的东西和现有的能力与资源上的不足都是什么。若说「远方」的意义还有些什么,那大概是让我觉得,人间值得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面向。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