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很远的路

原创

前两日提到,我最近在读一个美国博客主 Nat Eliason 写的新书《Crypto Confidential》。说起来这个哥们在美国的网络世界里,算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博主。

最早知道他,是在 2020年。往前硬“捯饬”,应该是得益于这两日又复看的一本书《卡片笔记写作法》的英文原版书《How to take smart notes》。彼时,这本书刚横空出世,在知识与信息管理的领域掀起来了一波风潮。当时的我有笔记和信息管理的困扰,便在一个关注了很久的公众号上得知了这本书,遂拿来一读,颇受启发。紧接着,另一款与之形成关联的在线双链笔记软件风靡全球的知识界,这个软件叫 Roam Research。这个软件的使用逻辑跟以往的任何一款成熟的软件都不同,但跟《卡片笔记写作法》里的“卡片盒”最为相近。无论是这个系统还是这个软件,有一定的使用门槛,于是又酝酿出来了一大帮做软件教学的博主,Nat Eliason 就是那个时候出名的。他制作了一档 Roam Research 的知识付费课程,成为了软件官方推荐的使用教程,他的博客也随着这档付费课程一起火了。我就是循着这样的一条时间线知道了这个人。后来鲜少关注的原因,只是因为他有一期邮件推送的周报里,援引了一条跟中国相关的不实信息,并发表了自己很片面的结论,让作为中国人的我读来不适,便取消了关注。

对他的关注,有几个原因,但没有一个跟上面这一段里讲的这些内容有关系。

国外的博客,通常都是独立的网站,有博客主自行搭建、维护和运营,这是最主流的方式。类似于公众号的中心化平台,也逐渐涌现出来了不少,其中 Medium、Substack 是我观察到的最大的两家。但即便如此,在世界化的互联网平台里,中心化的信息平台依然算不上最为主流,这一点基本上没法跟公众号在我们国家的信息流占比相提并论。这是文化属性的差异和互联网发展节奏的不同所带来的不同现象。

当初关注 Nat 的博客,是因为 Nat 的商业模式是我很想拥有的,也期待获得的。彼时,他的博客内容包括几个模块:

  • 深度思考的文章:没有固定的写作主题,但每一篇文章都结构分明、逻辑清晰,行文流畅,通俗易懂且拥有共鸣
  • 阅读文摘的合辑:他读过的所有书所摘抄出来的所有内容
  • 邮件的每周周报:他会整理每一周的主要信息与自我思考,整理后推送给关注者的邮箱

此外,他还做了一个 IOS 系统的与男性健康相关的付费软件,下载时收费 3.9 美金,当年即拥有上万的下载量,这是他的第一个可见的收入来源。最出名的 Roam Research 的付费教程,卖 69.9 美元,当时我看到的时候付费数量也是以万为级别的。他的博客里关闭了谷歌广告,但是会有一些推荐的其他网站的营销链接。最早我自己做的第一个网站所使用的网站托管服务商,就是从他的博客里跳转的。这是第三个。第四个,因为他自己是一名 SEO(Searching Engine Optimization,搜索引擎优化) 的营销专家——通俗来说,就是怎么能让自己的网站在谷歌上关键词搜索排名靠前,收获更大的流量——所以他自己还有一个 SEO 的网站,应该是有自己创办的公司在为企业提供 SEO 相关的服务。

当我描述到现在这个地步的时候,你是否就明白了,我最初关注他的原因了?没错,他实现了我一直以来的梦想路径,用知识撬动流量,同时走通商业化变现路径,实现知识付费和服务付费的两种商业盈利模型。而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复利的杠杆,且都是轻资产运营,它们都是真正意义上靠脑子来赚钱,它们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睡后收入”。

后来,发生了那封邮件的事情之后,时隔四五年,我没再过多关注他,直到有一次突然想起来了这个人,便上他网站翻腾了一番,看到了今年他出版的这本书,恰逢虚拟货币和区块链也一直是我想要攻克的内容,便读了起来。这本书,让他的整个知识变现的收入模型形成了完整的闭环,他终于开始赚取版税的被动收入了。

然而,事实上,他跟我所看到的光鲜且有钱的他,或许并不完全一样。这本书读到了近半的位置,虽然他在讲述着他在虚拟货币上的跌跌撞撞和起起伏伏,虽然这本书也可以作为一本区块链和虚拟币的科普书来读,但我同时也仿佛看到了他真实生活的模样。

他现在的网站上,少了很多商业化的内容,包括前述的那些。加上我在这本书里看到的一些隐含信息,比如他的粉丝量虽然依然可观,但比当年少了很多。我猜测,他在那波热潮之后,应该没有再挖掘到新的知识风口,知识复利的变现,大概率没有坚挺住,除了今年出版的这本书。他回归到了常规的生活路径里,也会担忧孩子出生之后的花费,换房之后的按揭贷款从哪里出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他的写作功底,依然是颇强的,这本书到目前我看到的进度为止,写得很好。这一本自我纪实的书,让作为非母语读者的我读来,都觉得起起伏伏,澎湃不已,可想而知,他的写作能力有多强。不论他在区块链上挣了多少钱或者亏到了什么地步,有笔在手,他就不可能真的被打倒。

我想说的是,人生终究是一场漫漫的旅途,距离终点,总是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即便在我当年看来是典范式的存在,也很可能会被时间的洪流打回原型,重新来过。

同样,在非虚构写作的路上,我也看到了真实的距离,我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好在,我还不得大起大落的机遇,这让我还有机会慢慢来过。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