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天的时候跟一个老朋友聊了会闲天,说起来,她算是我半个前同事,我们是同一期职前培训班的学员,只是两个月后她有自己的规划,便又离开了保险行业。
我们聊起来了一些关于保险的事情,她也说起来了她身边一些朋友或同事中让人略感疑惑的现象,比如说,有的同龄人明明家里发生过“因病返贫”的事情,却从来没有接受过买保险这件事情,而有的很年轻的朋友收入水平一般般,却早早地给自己配置全了健康保障。
我说,我有个哥们曾经这么回答我的,他说他曾经的抵触,源于从小受环境影响之下的“小农思维”在作祟。
我又继续说,其实人类的本性里总有「赌性」,抗拒商业保险的人无非是在赌不发生的可能性。
朋友接过来说的那句话,很精妙,她说:“你能赌得过‘意外’?”
我时常遇到她言语中那样的朋友,那种你无论晓之以情还是动之以理,都无法说通的人,甚至我也遇到过一个比我小几岁的小伙子,在我找他聊保险之前他刚刚发生一次重大车祸,却依然不接受任何关于保险的信息。
我说,其实人们的想法我很能理解。与其去面对未来不确定会发生的几十万的医疗费,大多数人会更加心疼当下每年交出去的几千上万块。
她说,她每年交保费的时候,也会觉得心疼一下,但想想自己未来无法承受的至少大几十万的负担,这点钱也就“忍痛”放下了。
我没再在这个话题上继续,但我的脑海里猛然蹦出来了一些奇怪的想法。我突然意识到一个事情,其实我们这个世界得以成立和继续的本质,是「交换」。你想要得到什么,就一定需要付出点什么。这种交换不一定谁先谁后,但大概率是先付出的一方,综合成本更低。在保险这样的金融工具上,显而易见。
徐熙媛女士说,她许的愿望都很灵,但是你仔细听,就会发现,她每每许愿,必以自己珍贵的“一物”作为「交换」。在这一点上,她是极其聪慧的,她提早感知到了这个社会得以依存的本质。虽然许愿这件事情,难免缺乏科学上的依据,但其实我们几乎所有人都愿意相信,“愿力”这种超自然力量是存在。
这么去看,当我们处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之时,反而用钱做交换,是最简单直接的一种方式,可能也是最无痛的一种选择。所以,它实际上是人类社会当中最普遍的一种交换形式,只不过,就像朋友说得那个“因病返贫”的案例一样,即便是出钱,也有“一般痛”和“特别痛”之分。
尽管,没有什么样的选择是一定聪明的,但总有一样选择是让人更不痛苦的。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