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世界的门

原创

我时常有一种贪念,这种贪念来自于对信息的痴恋和对知识的渴望。但我又有着人类一样的通病,希望所有的信息能够以最快速的方式摄入脑中,也容易因为信息的冗余而无处下手产生懈怠。

在这个事情上,我没有找到更容易的解法,于是,我选择了读书,我以为但凡能够集成书籍出版的,总归是更可以沉淀下来的信息资产。事实证明,读书是很有效的,尤其是读到一些专业但又通俗入人心的书时,那份豁然开朗,简直是人世间最让人感觉值得的一件事情。可是,怎么去筛选最适配的书,往往又是很难的。

不瞒各位,我的方式简直“古早”到不行,我的书目里的书,绝大多数来自于「转介绍」。朋友的推荐是最少的,毕竟还有阅读习惯的朋友不算多,多数的书目,来自于现在手里这本书中所提及到的别的书籍或者作者,以及一些读书的自媒体或是常关注的博主的推荐。这个网络但凡开始“编织”,就会越发的庞大,积累的待读书目就会越来越多。欲望无限膨胀,但能力与精力着实有限。

在读书这件事情上,我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才慢慢接受自己的平庸:我既没有自己想象中理解力那般强,也没有预设中更快的读书速度,更没有自以为丰沛的读书时间。我接受自己每天只能在早晚高峰的地铁上读一两个小时,我也开始接受自己无法习得世间的一切真理。于是,待读的书目积累得比以前慢了,只是因为我开始意识到,自己在读书这件事情上的欲望,无以承载,难以满足。一年能够读 24 本书,基本上是我当下能够分配的时间极限了。毕竟,世界那么大,我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需要亲身体验。

曾经在国外读书的时候,我曾经“被迫”去读各种各样的外文文献、资料、书籍,浏览各式各样我以前不曾接触过的网站和博客。那是一种另类的体验,而那种体验里,为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思考问题的抓手、看待事物的视角。最后又辅助以课堂上学习过的技能与知识,帮我构建起来了与以往并不相同的知识体系和网络。那对于曾经的我而言,是一种挑战。

有时候觉得特别神奇,同样都是搜索引擎,你用中文去搜索,就需要在汪洋大海里去筛选相对准确可用的信息,可如果把同样的内容换成英文词条,就能立刻找出最精准的解决方案。机器理解对不同语言的理解,总归还是有所偏差,或许只能怪中文的表达语义太过于丰富。我有时候也会有一股子诧异,就是用中文表达一个稍微复杂的问题好像永远都没有用英文表达更直接。

回国之后,除了初期帮一个朋友做过一个小项目之外,我几乎没再大量触碰与英文相关联的信息内容,即便我有诸般手段,可以接触到它们。回归到简中的信息茧房里,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怠惰的行为模式,哪怕在简中的世界里更弯弯绕,我也不太情愿从英文世界里走一遭。尽管数次的经历里都告诉了我一个实践之道,英文网络世界里的内容,占据了互联网 50% 以上,数量规模大,机器对于语言理解的精准度掌握便更佳,搜索引擎自然更好用,这一点事实胜于雄辩。

我有一些对于特定信息的检索、收集、学习与吸收的欲望,一直记录在我的记事本里。比如说,其中有一条,关于区块链和虚拟货币的内容条目,从 2015 年便记录在案,却直至今日几乎无任何进度。并不是从没有开启过,但每一次开启,仅仅是开了个小头,便又立刻锁上了前进的大门。归根到底,一是自己在信息整理和筛选过程当中有效性与效率极低,二是简中的世界里,说废话的多,说实话的少,冗长的话多、精准的话少,想要甄别,就势必要分配更多的精力在其中。但面对专业且不熟悉并有门槛的内容,自己的精力往往又跟不上,断档个三五天,就又不得不重头再来。一次次的返工,容易把人弄得毛躁,紧接着只能摆烂或者放弃,待下一次心血来潮的时候再拾起来。

学生时期之后的学习,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老师来帮你整理所有的学习资料并一步步教导你完成每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工作以后的这么多年里,我越发感受到,做学生多容易,做老师多么得难,也就更加珍惜每一次当学生的机会。教育的基础价值,至少在这一点上凸显了出来。

我对于知识有许多欲望,渴望它们助我去更多地理解这个世界,渴望凭此能够拥有更多的选择的权利,渴望能以此来解释自己存在的意义。但我终究不能太过于贪婪,在这一点上,我还需要一些时间与经历,来允许自己的局限性的存在。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