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糟糕便越离不开

原创

身边有一些在职业道路上“挣扎”的或“挣扎”过的朋友。我对于他们有一重价值,就是当职业出现一些小危机的时候,他们总会第一时间找到我,要不然是一个电话,或者约一顿酒,吐吐苦水,听听建议,然后继续回归到自己的那潭泥淖里,再继续过挣扎的生活。

我很清楚自己的角色与定位。早期的时候我会鼓励他们多出来看看,尤其是已经在一个行业或一家公司待到了七八年甚至十年以上,却仍然没有向上的门路的时候。后来我发现不对,每次他们来找我,其实我的说辞并没有太多的变化,但他们仿佛就只是为了听听这样的话语一般,听完了还是会回去。后来,我跟一个脱离开待了十年的某个体系的朋友聊,他的那席话让我恍然大悟,他说,真的听你劝的人,愿意出来的其实早就已经出来了。我一想,说得还真没错。

车轱辘子话翻来覆去地说,其实挺没劲的。一个人天天跟你抱怨现在的生活多么多么琐碎,现在的工作多么多么没盼头,我总说那些鼓励的话,自己都觉得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正反馈,也就失了那番劝说的动力。于是,后来,我开始给他们“泼冷水”,不再遮着掩着,直接撕开他们抱着的「只抱怨不行动」的幌子。这个事儿就又变得奇怪起来,因为几乎还是这帮子人,又会时不时地来刻意找我泼他们冷水。人性有时候是真的很容易让人看透,但却不那么容易拿捏得当。

为了不给自己找更多的事情去做,后来我就不再多说什么了。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心理负担,因为本质上,我无法给我说出来的建议负任何一丁点责任。这是每一个个体自己的事情,无论是选择继续苟且或待着,还是带着更大的理想与自信走向远方,这都是每个个体自己的选择。

我曾经跟同样跳出前职职场圈的另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我俩盘出来了一个很普遍的“怪象”,就是当一个人的职场环境越差的时候,就越难以主动离开。

举个例子,我的第一个“东家”,曾经在房地产行业暴雷的那两年,受到了某巨型地产公司的牵连,现金流几近断流,供应商的货款付不出去,员工的工资和五险一金也几度拖延,上市主体挂上了“ST”。那个时候,所有人都认为它可能“命不久矣”。现在回看,期间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跳板”机会,关联行业的一些头部公司,给他们提供了一些

不错的

转身机会出现。然而,据我的观察,选择转身的多数都是资历尚浅的员工,而那些与我同期甚至比我更早来到这个公司的人们,一个都没有离开。

我跟两个伙伴聊过,虽然他们各自有或许能站得住脚的理由,但在我看来,更像是内心深处对于外面未知世界的一种畏惧在阻挡着他们前进。这里有他们耕耘多年还没有获得的“既得利益”,也有一种“出去了也不见得多好”的自我催眠。所以,那些最难的时间里,那些工资都不能按时悉数发放的日子中,我认为最有能力和机遇离开的人,没有一个人走。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很奇怪的无法归因的规律,比如,老大跟老二相争,老三死了。这件事也发生在了这个行业里,老三离奇“死亡”,再加上“国家队”出来帮扶,这之后的几年里,位居老二的它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所以,他们依然是幸运的,他们与它一起熬过了最难的时刻。

事实上,我身边认识的人力,做类似这样选择的人,并不在少数。

经济的发展此起彼伏,行业在宏观经济的环境里,总会受大势的影响。所谓“时势造英雄”,个体的挣扎拗不过行业的衰退。当一种趋势成为了必然,对于个体而言,是否能在还有的选择的时候去做选择,还是把自己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再去另想他法?

这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很容易做的选择题,但事实上,选择前者的人,反而是少数。每个人都期望拥有更多的选择,但没有人告诉过我们,拥有“选择权”这件事情,是需要“成本”投入的。一个人不可能在没做任何准备的前提下,就能在人生的下一个路口拥有新的机遇。而“准备”是需要时间、精力、人脉甚至金钱的,它们都不是凭空诞生,更不是“守株待兔”就能等来的。而人性中的另一个侧面是,不经历低谷,人类很难拥有觉醒的意识,但往往到了低谷那一刻,又为时晚矣。此刻,你无比想要逃脱开,但你的内心深处又处在极度的恐惧中,你要么担心离开这里人生会跌入更深的深渊里,要么是发现你除了待着别无去处。所以,你不能离开这儿,也没有能力离开这儿。这成为了一种“死局”,只是还没有“死”到拿不到工资、活不下去的程度。

有时候,我也在想象着,如果我也还处在他们的位置上,我会不会也成为一个畏惧未知的人?30 岁之前肯定不会,毕竟那个时候,我甚至为了某种事业上的理想选择大幅降薪跳槽到一家小公司里。但 35 岁后的我,或许很难讲,尤其是当背上了家庭的责任之后。

我既觉得理解,又觉得惋惜,因为人生如果过成了那个样子,不免有一些浪费,变得无趣至极。但另外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按理说,一个人的反脆弱能力,应当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强的,可为何我们所看到的,却是比以往更加脆弱的表现呢?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