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些东西有一股子奇怪的魔力,明明你的世界里,本没有它的存在也不需要有它的存在,但你猛然之间就会“上头”,时不时地来上一单,随即越来越多。
我的世界里,曾经出现了两种东西。第一种是各式各样的徽章,为此我还买了一块收集徽章用的小布旗,可以把公司发的、自己买的、别人给的,各式各样的徽章都集在上面。如今,它已满满当当。
第二种,是泡泡玛特的盲盒。以前也偶尔买上一个玩儿一玩,但大多都随手送给了其他朋友。也是突然有一天,路过了万达的泡泡玛特店,随手买上了一只小野的小王子盲盒,拆开之后是“地理学家”,很精致,一下子让我爱不释手。电商平台像是监控了手机一样,从那一天起,就开始给我推送各式各样的“泡泡玛特”。于是,接连来了五六只包裹,此时,桌上立着主题不同的 6 个小玩偶。
无论是哪一种,我倒是从来没有像部分朋友那般痴狂,一定要集齐什么系列,或者抽到隐藏款。但你若问我,我为什么要买,我却也无法答出来个一二三四。如果硬要说,可能它们在某种意象上填补了一些生活当中的空白。
人的屋子里,需要一些鲜亮的颜色,需要一些与常规陈设“不搭”甚至相“违和”的一些摆件,才能给这本身平常的视野里增添一些不一样的灵动的小情趣。你若论这些物品有什么实用性的功能,那还真没有,但它们的装扮之下,会让自己觉得,身处于一种故事般的生活当中。每每看向它们,都有一种奇奇怪怪的小情绪。有时候是小喜悦,有时候是小悲伤,有时候是小亢奋,有时候是小落寞。它们掀起来的涟漪从来不那么大,但恰到好处的是,你总能感受到生命本身的一些小不同。
我想,这就是这些小玩意儿的“情绪价值”之处。人们愿意为此买单,买的不仅仅是它们的可爱与精致。它们像是某一种非主流的艺术品——尽管它们都是工业生产之下的产物,但它们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所扮演的,就是艺术品的角色。你能从一个个的静物当中读出些什么,感受到些什么,这些“什么”又与你自己当下的感受或情绪相契合,最后在你的心里酝酿出来一个只属于你和它的故事。
就像此时此刻,我看着它们的小眼神,不免生出来了一种许久未曾有过的落寞之情。但它与以往的寂寥之中冰冷苦涩之感,却并不相同。它并不冷冰冰,甚至有一些些温暖。这很奇怪,也很耐人寻味。
我想,每个人的心里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需要被什么样的东西填满。映射到现实的世界里,便是“买买买”的另一番场面。有时候承载着这份情绪的,是好看的衣服,是美丽的配饰,是名贵的包包,有的时候,是读不完的书,是那些本没有什么金钱价值的廉价小物件。但无论是哪一种,都会把我们本来空余的地方填得越来越满,最后超过了“容器”的负荷,不得不来一轮“断舍离”,开始新一轮的轮回。
我很佩服另一类人,就像我一个好友一样,他除了日用品,几乎不囤积任何东西。日用品也只是因为都在某个仓储式的超市里买,都是大包装没得办法。他有一个在我看来既浪费又值得称道的习惯,就是买一件的背后往往会丢一件,比如说衣服。所以他总说,自己没有什么衣服可穿,这对他来说是真的,跟我们说“没有衣服穿”其实是“不知道该穿啥”,是两回事。
我想,这也映照出了人类的两种内在的性格或是能量。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内心更加自足的人,也是一个从来不跟自己较劲的人。单他可以把一切不好的事情,都归因到自身以外,这一点在我看来就牛到不行。
每每跟他聊到此事,他总说,他只是不能接受屋子里、柜子里有那么多东西。你可以说他内心强大到不以外物作为支撑,有时候你也可以说他心太小,所以不需要更多的实物来填充。很多时候,我也分辩不出是哪一个,但不论是哪一个,都不是我能企及的生命状态。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