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都还顽强地活着

原创

这一次的春节假期,是我开始养绿植以来,它们“独处”时间最长的一个假期。除了那一小盆多肉以外,其他的植物都非旱生。临走之前给它们逐个浇足了水,就担心它们熬不过这个带暖气的暖冬环境。今天一进门,倒是让我喜出望外。我万没想到,多肉反倒是最蔫儿的那一株。三下五除二,卸下行李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赶忙给它们把水续上。

自从看了“植物”系列的三本书之后,现在的我对于植物多了许多不曾有过的敬畏之心,它们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大。我也第一次正视它们,把它们当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来看待。能“熬”过这十余天的光景,它们是真的很棒。

我每一次的回京经历,感受总不相同。以前我曾经分享过,北京的某一种魔幻之处在于,当你从车厢和机舱迈出,踏入北京的领土的那一刻起,你就像是被什么东西赋予了一种“焦虑”的情绪。这种普遍而独特的景象,体现在身旁众人那干脆、利落、快速的脚步上,体现在旅途当中噼里啪啦的键盘声和喋喋不休的工作电话里。人们希望用某一种快频的行动来证明一种“存在感”,就好像在对着这个城市表“忠心”:你看,我多么努力!

郝景芳有一部获奖的中篇科幻小说,叫《北京折叠》,读的时候能理解其中的许多隐喻,但可能只有把自己置身于一些跨城的独特视角的时候,才能切身体会人们对于“跨越”的执着与无能。

我也时常会问我自己,又一次回来北京,是为了什么?

每一次的答案总有不同。我的印象里,脑海中的声音,有过憧憬、有过无奈、有过执念、有过迷茫,今年的声音里,可能多了一些需要与笃定。“北京”始终是一种“工具”,即便它已经不再是理想的完成梦想之地,但它依然是可以帮助我向前行的一个重要之所。我始终很感恩境遇,太多的成长,不经历,终不可得。

回来的第一天,就恰逢大风与寒潮预警。此刻,呼啸的风声正在催促着门窗,室内的体感温度瞬间降了下来。一整个的暖冬,竟然在接近尾声迎来新春的时候,表达了一下自己的存在感。这许是另外一种“欢迎礼”,但我已经做好了准备,以不变的不争不辩去迎接未来的变化和争辩。

毛老师曾经说过,他总是担心自己会没有工作,可后来他知道,只要他一直在往前走,这种担心总是多余的。看到这句话的那一刻,我竟然很想跟他说,我的体悟亦是如此,只要我步履不停,我的那些个想法,我的一些小小的梦想,总会一点点接近,总会一个个实现。

人生太长,总要多一点耐心,要多看向远方。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