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动人的叙事

原创

看了一篇《人物》对于毛不易的专访,标题叫《不为谁而作歌》。几个字一进入到我的眼帘的时候,我的眼神大抵是亮了一下。我这辈子没正经“粉”过什么明星,谈得上最欣赏的艺人,综合而言是他。

我是在他出道的第二年的夏天,我正处在自己的 gap 期,炎炎夏日里闲来无事的时候,机缘巧合刷开了前一年第一期《明日之子》,从此便延迟见证了他出道的全历程,也一步步见证他的成长至今。

我肯定算不得“铁粉”,前年 4 月份,我曾经去成都看过他的《幼鸟指南》的演唱会,看到了那些可以称得上是“铁粉”的人的某一种追星似的疯狂。当然,跟一些娱乐圈的哥哥、弟弟们相比,毛不易的粉丝群体已经算是非常冷静克制的了。

如果你真的去扒一扒娱乐圈,你会发现真正意义上,从纯粹的素人里走出来的演艺明星,其实是很少的。什么样的圈层培育什么样的人,“破圈”这件事儿在哪一个领域里都难如登天,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娱乐圈这种光环耀眼的圈层而言更是如此。

毛不易也是我唯一购买过所有发行了的专辑的艺人,也可见我对他的才华的欣赏。但经常地,也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当绝大多数的歌迷们沉醉于他主打的那几首歌的时候,我却更喜欢另几首略显“偏门”的。他自己曾经也说过,他最火的那几首歌,也并不是他最喜欢的那一些。

我不敢妄自揣测些什么,但艺术作品的伟大性便在于,你总能在你喜欢的作品里读到自己、找到共鸣。《人物》的那篇专访里,提到了毛不易的创作动机的变化,讲到了他遇到过的创作瓶颈和困惑。很有趣味的是,读这篇对他的采访的文章,仿佛也在读对我自己的采访文章一样。当一个人向外延展遇到边界的时候,向内求索是一种看似无奈却又必然会经历的选择。

新专辑《冒险精神》里有几首歌,是我初听之时颇感疑惑的,文章中也就这种旁人的“疑惑”展开了叙述。但归根到底,艺术创作的绝对动因,一定是首要基于自己的表达而非为了欣赏者的偏好。我想,他的创作之路里,一定也有过“喜欢听他歌的人更想要听到什么歌”的疑惑,但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忠于自我。

不为谁而写作,不为谁而作歌,对于我们来说,本就是最动人的叙事。

今天是我春节假期的倒数第二天,也是留家的最后一日。这个假期对我来讲感觉很棒,我这么多年以来,踏踏实实地当了几天“废物”,我也第一回没对自己的“废”感到内疚,亦没觉得自己这么“废”有什么大不了的。能允许自己在生活中恣意,需要一些别样的勇气。

下午的时候,在重复每一日的无聊的时候,我选择了一部没来得及看的泰国电影《姥姥的外孙》。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非常之简单,甚至可以说是轻量。没有复杂的人性与爱恨情仇,没有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没有耐人寻味的转折,它只是简单地在讲一个与生命相关的日常。但就是这样一个如此之简单的演绎,却让我为之动容之后,又拥有了不寻常的平静。

最动人的故事,就是潜藏在生活细微之处,那些普通人所叙述出来的平凡故事。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