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与辩

原创

总是不得不感慨,现在与老同学一相聚,相识的时间维度已经跨越到了 20 年,想一想,这真的是时间赠予我们的一笔财富。

今天迎来了“初中场”,说“场”显得宏大,但现在依然联系着的人,也就两三个人。

今日这局,主打怀旧。在记人名和盘八卦的事情上,他俩显然比我的记忆力强很多。除了我们很近的一些同学之外,说起来别的谁谁谁,我反应起来却总是要慢上半拍,然后才能若有所思地记起来,好像有这么个人,但他或她的长相,却只有一个并不清晰地轮廓。有一些讽刺的是,说起来谁谁谁和谁谁谁的时候,我翻了翻自己的微信通讯录,竟然发现,我几乎是我们这几个人中,唯一的那个还跟那些同学们有“联系”的人。

总有一些人,与你在一块的时候,总是会让你拥有一种无比舒适的自由感,这种自由感我解释为“不尴尬”。或许你会诧异,既然是好朋友,为什么会有尴尬之感呢?但实际的状况是经常有之。不是所有的场景都可以无所顾忌地无话不说,也不是所有的情境中都总能侃侃而谈。想说多的时候不能多说,不想说话的时候却要硬找话题,这就是我说的尴尬的不自由状态。我跟他俩的相处,再算上我的老同桌,是另一种,我可以表现成任意一种我愿意成为的样子,我想表达的时候可以尽情表达,我想沉默的时候他们也不会让我觉得尴尬,如是乎。不同的朋友在我的生命当中,扮演的角色总归不同,但无论是哪一种、哪一类,也都是生命中难得的馈赠。

人与人的因缘际会,我在观察他们,也在观察自己。这几天的几场聚会,跟往年其乐融融的“合家欢”有所区别,我也觉得颇为有意思,因为在这几场聚会当中,不同见解的含量有些高。

前两日的聚会上,被朋友挑起来了一些关于保险的话题,有些突兀,但把我架在那里,我又不得不去接那个茬。只是事情与生意一沾边,气氛就失了原有的味道。我不得不强努着自己“营业”,而对面又有天然的反对问题的“抵抗”。很显然,这不是个适合探讨的气氛,如果硬让它往下发展,争辩的场面会马上到来。没有工作状态的我,立刻松了下来,应了两句便转圜了过去,没再往下继续这个话题。饭局酒桌之上,可以有真朋友,但难有真生意。

其实,意见相左,在我看来是个很有趣的事情,但是“相左”不能“相抗”。前者拥有探讨的优良土壤,你能在这片土壤中碰撞出火花,融合出新的见解与理解,收获新的知识,建立新的认知,同时你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人。后者是争辩的优质培养皿,它带了相对而立的情绪,进而会让彼此更加固守己见,听不进更多的话语,沟通半晌之后,你依然在说你的,我也依然在说我的。“相左”是同一立场,是为了达成一种共识,“相抗”是对立立场,是为了说服彼此;立场不同,去往结果的路径和难易程度不同,最终获得的结果也总相异。

这几日的外观与内观,对我来说,带来了一种很有意义的启发。因为无论做任何事情,其实首要解决的就是立场差异。我们探讨一件事情的出发点,首先是必须要先站在同一个起点上。很多时候,我们都习惯性地跳步,忽视了差异的存在,而这才是想要对齐一致的目标的先决条件。

有效的争与辩,是在不争与不辨中达成通过争辩想要获得的结果。当然,这需要意识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双向调整,而这种调整需要更多的刻意练习。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