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年初三,太原迎来了重度污染,空气指数飙升到了 160 以上。我觉得应该不是烟花爆竹的“锅”,毕竟跟十来年前相比,现在就算再使劲儿放,也抵不过当年的盛景。记得以前看北京的空气质量分析数据,空气污染的大头主要还是来自于汽车尾气的排放。但太原这地儿,新能源车的保有量和保有率之高,我在想,可能也只能归因于重工业的这座大山了。昨天我还跟我弟在讨论,不远处的太钢厂房的那些大烟囱里排放出的白烟,到底干净不干净?
本以为今天的仪式感,应该可以用上午跟我妈遛了两个小时公园作为句点,万万没想到,惴惴不安了多日,终于还是轮到了“催婚”这件大事儿,虽然与往年相比温和了许多,留给他们的气口也就二十来分钟,但它似乎还是更值得被记录下来,更适合成为今日的仪式感。
网上说,过年应对催婚催生的策略有很多,但最简单的一种就是反问“为什么”。其实这一招我曾经使用过,倒不是为了应付,却是真正地想要与父母进行的一种讨论或是探讨。只是很遗憾,有的时候能好好说话,有的时候还是会激烈地呛呛起来,但最后的结论总是没办法完全说服我自己。
当然,那跟我自己强输出、弱倾听也有很大的关系。我的本性终归是强势的,尤其是在自己家里。但其实我跟我爸妈三个人,都属于强势的性子,我们都尝试过硬碰硬、软碰软,但最后的结果还是谁都说服不了谁,即便我们都觉得对方的考量有其道理。
我有很多时候觉得,人只有在相对平和的状态之下,才能听进去别人的话,也能说出来一些能让别人听进去的话。虽然跟我爸的沟通里,他俩的传统想法依然没能解答这个“为什么”的问题,但我爸的一句话,却让我有了一些反思与启发。
他说,“你看,不管你跟你弟在哪儿,我和你妈都是你们牵挂的人,所以你们总是会想着,要回来看看我俩,陪陪我俩。可你呢,将来如果没人牵挂你,你该怎么办呢?”
话到这里的时候,我没能接下去,便赶忙转身出门下楼,朝着大门口的出租车走去。今儿又安排了一场电影,再不走就赶不上了。
朝着影院前行的十来分钟里,这一段话始终在我的脑海里盘桓。
这是一段“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对话。的确,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我而言,我人生意义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确实来自于对他们的惦念。这是“主动语态”的部分,但我实实在在地并没有想过,“被动语态”的被惦念,也是我们作为人的重要人生需求之一,它可能承载了我们人生后半场的主要人生意义。
我总跟人说,我这几年对于老龄这件事情有了更多的认知与感悟,但实际上,无论我看过、读过、听到过多少关于老龄的故事,我对它的认知仍然少之又少。换位思考这件事情,在你真的躬身入局之前,谈不上可以拥有完整意义的感同身受。一个人走向老龄的过程,注定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感知的艰难旅程。我好像想到了很多,但那可能也只是真实生活的一个小的截面,我没想到的可能更多。
多数人的一生,已经无需为基本的生存忧虑,也就开始寻求于超脱繁衍本能的意义。在所有的意义当中,感情的联结或许是绝大多数人的必然归宿。它的形式或许多样,但本质并无不同。只是,老爸的那番话,让我醒悟了一件忽略已久的事情,我总以为,惦念他们是我的需要,却没有意识到,被惦念已经成为了支撑他们的需要,而我很清楚自己,有一天,那也会成为我的需要。
我的脑子里,两个小人总是在左右互搏。他们不停地在列“为什么要”和“为什么不要”的清单,任何一件事总有优劣,但谁也无法真的衡量出来,哪一方的影响更甚。
爹妈终归是爹妈,多吃了几十年的饭,多走了几十年的路总归不是白来的。每个人都有大智慧,只是我们都轻而易举忽略了其中的真谛罢了。每长一岁总得有新的成长,我想,这是新的一年里,我收到的第一份珍贵的礼物了。
说说今儿的电影吧,今天权衡再三,选择了《唐探 1900》。这部电影在豆瓣和朋友圈里的口碑都并不高,各有各的道理,所以我对它的预期也放得比较低。事实证明,预期低的好处显而易见,看完之后我竟然觉得,其实还蛮好看的。作为一部喜剧片,虽然谈不上爆笑,但喜剧元素的可圈可点之处真的不少。关于“主旋律”主题的锚点,有人夸有人贬,我倒觉得处理得是好的且有必要的。当然,角色上我最喜欢的,竟然是小岳岳和发哥。作为一部春节上映的贺岁喜剧,我觉得它值得更高的评分。大过年的,评价可以柔和一些,不必太过于苛刻。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