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读者朋友,除夕之夜,先祝各位新年好。因为一会儿要去看春晚,刚刚着急忙慌地贡献了三道年夜饭的菜,赶着爹妈老弟各自忙各自事儿的当口,就不把今天的文章搁置到半夜再去续写。
值此辞旧迎新之际,又恰逢国内有大事发生,咱也踩个旧热点,聊点轻松但我自己会觉得趣味横生的事情。
说是旧,因为算是另一种“老生常谈”。应该说,这个话题从 2019 年开始,便成为了世界性的热点。去年春节前,1 月 29 日的时候,我写了另外一篇文章,虽然是说用 AI 给自己做了个新的头像,但实际上是春节闲的无聊,便想着借助于 AI,彼时是 ChatGPT,来帮助自己实现自己一直想要做的小事情。
这几年里,所有人都在人工智能的大发展之下,一方面感叹科技进步之下创造了爆破式的想象力,另一方面也时不时地在忧虑着,不知道多远以后的将来,自己会不会被 AI 所取代。后来,大家基本上达成了另外一个共识,只有懂得如何将 AI 为自己所用的人,才不会真的被 AI 所取代。
今年的另一个爆炸性的热点,自然来自于 DeepSeek(深度求索)的 R1 大模型的发布,可以说部分程度上颠覆了原有的人工智能的发展逻辑。说句大白话,在推理等方面,它与 OpenAI 发布的 ChatGPT-o1 达到了同一水平,但芯片算力等成本却降至 1/20。简单来说,这完全是另一种人工智能的创新解法,更重要的是,它完全开源,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个体,都可以部署在自己的服务器上,创造属于自己的人工智能伴侣。
和往年一样,这个“新”工具,我必然会尝试上一番,但也跟往年一样,我总不是第一批去“吃螃蟹”的人。尽管新闻热搜里,天天都被 DeepSeek 霸榜,但我其实没有因此而兴奋不已,我总是更希望先以旁观者的心态,多看一看这个事件的社会价值与意义,同样多去了解了解,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那些研究者和深度使用者们的反馈是怎样的。
在此之前,我虽然知道有 DeepSeek 这个大模型在,但它在我这个普通非资深使用者眼里,不那么知名。国产的知名的 AI 大模型,我曾经使用了一个遍,但实话讲,跟 ChatGPT 相比,使用体验上差得不是一点半点,尽管 ChatGPT 是一个外国公司的产品,且在中文语言的优化上并不及国内的大模型。这是我没有丧失理智、迷之自信地涌入 DeepSeek 这股潮流地原因,直到我看到了数篇专业与非专业 AI 使用者的测评文字,这让我不得不去接受,它可能真的不一样。
于是,今天我小小尝试了一把,尝试的内容是我这一年里一直期望通过 AI 来帮我实现的某一个工作流程与系统搭建的想法。于是我一股脑地把所有工作流的构建需求,扔给了它。
DeepSeek 的 R1 大模型有一个非常像人的地方,它把思考的流程同时展示给了你,你能看到它在这个过程里的思索路径和逻辑结构是什么。这一点跟以 ChatGPT 为排头兵的众多大模型很不一样。其次,在输出的表达上,它的确最像个中国人。第三,在过程当中,它非常敏锐,你能在它思考的过程当中,看出来它在“琢磨”你跟它交互的每一句话的深层逻辑是什么。比如说,我说这个系统只是为我个人所用,它便“猜”到了我心里认为它提供的前一个答案过于复杂,并且成本太高。我只跟它交互了大概四五个来回,它便已经优化出了一版在我这个代码盲眼里竟然可以大致明白的流程逻辑与系统结构。这让我非常惊喜。第四,跟 ChatGPT 等其他大模型有个非常不一样的地方,其他大模型的问答逻辑里主要是给答案,而 DeepSeek 会在给出答案之后“主动问”你下一步要不要做,从哪儿开始做,并给出一些建议。
我还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去跟它进一步深度交互,并真的通过它帮助我调校出一整套有趣的系统出来,但我已经在这个过程里获得了意料之外的惊喜。过去这一年里,其实我有很多的小项目的想法,它们在专业的程序员眼里不复杂,但在我这样一个小白的手中却无处实现,我期望通过 AI 来帮助自己完成一些设想,但现实当中却无数次啪啪打脸。而这一回,我似乎终于能看到一些希望出现了,这才是让我最兴奋的地方。
回过头来再看 DeepSeek 的这个鲸鱼 LOGO,再仔细品咂 DeepSeek 的深度含义,我猛然发现了起一个好的名字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名字,是你所做的某一件事情的价值与意义的最显化的表达,但直给的同时,它还必须要拥有与其价值观一致的深刻含义。
我特别喜欢去琢磨品牌的名字,我也总在尝试去取一个不错的品牌名称出来。或许 DeepSeek 能够在这件事情上,给我更多的启发,给我的创造力赋能,也说不定呢。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