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起之后一直在忙叨着一件事儿,就是给客户们寄快递。前一阵子,每天晚上花上一个小时,还算是精心准备的一些客户伴手礼,终于打包齐,整装待发,在今天交付到顺丰和京东快递的小哥手里,奔向了他们的新主人。先卖个关子,今年的伴手礼的主题的核心,主要跟“钱”有关系,但又不至于钱。
在这一波礼物寄送之前,我先“试发”了两个给我两个比较亲近的伙伴,算是提前一波小试验,看看大家的反馈如何。昨天,Q 姐收到了她的那一包,齐刷刷地摆在了她的办公桌上,回复了我简洁的几个字,“一下子拥有了情绪价值”。
我才发现,其实礼物最重要的,是真诚与另一种意义上的陪伴,选礼物“黑洞”的我,似乎摸到了那么一丢丢送礼物的小诀窍。
这一波的礼物当中,有一个拓印小物件是我亲手所做,看上去简简单单的流程,实际上我用了一晚上才找到其中的窍门儿。怪不得说它也是“非遗”的一门儿手艺,的确需要点技术,以及材料的消耗,真不那么容易。
当今天那十几个大包一个个送出去的时候,我莫名有了一种很欣慰的感觉,因为每一个包裹里,都有我亲手做的东西和手写的明信片,它们在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而它们又寄给了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人们。
我想起来了上个月延迟了两个月上线的播客节目中,杰哥提到的关于人生意义的一段话,她说,人应当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我以前想过这个问题,可当时的我以为,只有宏大叙事的“留下”才叫真正的“留下”。在播客的访谈当中,我说,其实不见得一定要追求宏大叙事才算意义,你的所有付出,对于身边你在意的人和在意你的人,都会留下有意义的痕迹。
这个事情过去了,我就没有再在这个问题上,有更多的剖析与思考,直到昨天的关于“情绪价值”的讨论,我才意识到,除了我们“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行为之外,我们还是可以,甚至是应当去主动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
「看理想」的年会直播当中,一位老师聊到了诗人海子。他说为什么海子在 80 年代会选择自杀,是因为那个时候的评论家们的判断标准之下,不认为海子写的诗是好诗,而现在显然是另外一套截然相反的标准。我倒不想多讨论所谓的文学标准,但我想,海子的书写,一定是一种刻意的创造,他想要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而现在的我们极其庆幸,他当时真的把它们留了下来。
那些历史上的文艺大家们,并不是个个都能在生前拥有世人瞩目的光环,甚至很多人,都是在死去之后才被人追忆。海子是,梵高也是。自然,还有很多人,至死之后数百年里也不见得能真正拥有世人对其作品的赞叹。这种荣耀与认可当然重要,但或许,就我们为这个世界去创造的行为而言,又不见得那么重要。任何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存在,有喜欢就有不喜欢,有被看见就有不被看见。不喜欢或不被看见,才是常态,喜欢和被看见,是庆幸。但无论是哪一样,你总得先创造,才会有可能性。
虽然这个世界上的冗余永远不会少,我们给这个世界留下来的创造,大概率也会归于冗余之中,但谁能说冗余的积累不会带来质的飞跃与变化呢?梦想总还是要有的,创造才会带来梦想成真所需的变量,既然是变量,谁又能知道,你留下来的不会是推动这个世界更加精彩的关键因子呢?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