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故事

原创

先接个昨日的后续,今天终于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宅在家里,把《我是刑警》的后半程一口气全看完了。按我周末的惯例,往往文章可以早发,但今儿着实又“熬”到了这个接近午夜的时间点,都是刷剧“惹的祸”。整部剧有一些小瑕疵,但瑕不掩瑜,尤其是某一些章节的演员的表演张力,真的是想鼓掌称赞,如果用我更严格的那个体系打分,我觉得能给 8 分。不做更多的推荐,但可看、可看。

有一个朋友这两日里遇到了一些让人烦扰的“小插曲”,大抵上是因为一起未遂的电信诈骗,不仅反复搅扰到了他自己,也波及到了他的亲朋和家人。我未及了解整个事件的全貌,但他简短的话语里,讲述出来的依然是电视上和短视频里反反复复提到的,类似于“你儿子签了一屁股债,催账要款”之类的事情。感觉去年前年听到的关于诈骗的新闻稍稍少了一些,今年似乎又成为了一个社会主题词,颇有反扑的迹象。

也有可能,其实它从未真正意义上衰弱,只是演变成了另外一种形式和手段,也或许,过去的那一段时间里,把你作为“主客群”的那一群人,转投了别的“客群”的怀抱,也说不定。

三年前,我自己亲历了一场电信诈骗,从那时起,我才发现,其实诈骗这种事情,比我们想象中的猖獗得多,而我们在诈骗者的面前,并不一定真的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固若金汤”“坚不可摧”。我们听到的身边人的故事少,只不过因为它常常被隐匿在了水面之下。诈骗者不会说自己诈骗,被骗的人也没有脸面去跟所有的人分享,所以我们往往只能在新闻事件里反复听到,但却不那么容易在身边遇到或看到,尤其是还处在认知能力最强的同龄圈层里。

有人说,诈骗猖獗是经济走弱的一种信号,因为但凡能被骗到的人,多多少少是投机心理——也可以说是“赌性”——比较强的人。而什么时候会出现比较多的集体性“赌性”事件呢?仔细想想,大抵是经济状况不佳,或者靠自身努力无法突破现有欲望的时候。而这种时候,的确也往往是社会面经济发展出现压力的时候。或者,我们换个角度想想看,当年房地产大发展的时候,当年互联网创业路演圈钱最疯狂的时候,手里有点钱的,随便干点什么“风口”上的事儿,就都能“飞”起来。所以那个时候的年轻人,是很难被电诈团伙成功搞到钱的。

这些年里,我听到了很多身边朋友的故事,也有他们讲述的他们朋友的故事。有一个朋友,借给了他最好的朋友几十万,第二天就听好友说,自己遇到了诈骗,连同那几十万被卷走了一百多万。这个好友,名牌高校金融专业研究生,在国家体系工作,做的还是跟财务相关联的职位。另外一个朋友,比我年纪稍大一些,不到四十岁,自己做生意,她的一个所谓的“业务伙伴”以新业务作为诱惑,让她接连转给对方 200 多万。第三个朋友的家人,则更夸张,手机被对方录了屏,转眼从银行的户头上被提走了 40 万。当然,还有一些别的故事,但基本上绕不过“高收益”这件事情。

若真论认知水平,他们都是我们俗称的高知人群。但为什么会被骗,我仔细想了想,归根到底还是绕不开欲望这件事情,或者更赤裸地说,这是人们的能力与欲望之间形成的巨大的现实落差所致。其实,当你真问每一个个体,在这个过程当中,你真的没有想过会出问题吗?答案一定是肯定的。但即便答案是肯定的,却依然有这么多的人愿意铤而走险博一把,因为当大家的肾上腺素上了头,那三五秒钟里便失去了所有的理智,不由分说地会以为,这世上难得一遇的财运终于落到了自己的头上,而自己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自己完全值得。只不过,当那一刻转瞬过去的时候,人就会立刻发现,事情不对,但此时已然落幕,一切都是幻影。

有一句话叫“防不胜防”,说到底,没有什么人是真的能经得起考验的。人这一生,必然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而这一切终将成为言语之中的故事。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长个心眼;在事情发生的时候,坦然接受。钱已经没了,就别让钱没了这件事儿,再过多困扰自己的精神与身体了。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