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写得多了、写得久了,不免也在思考着,什么样的读者会喜欢什么样的文字?我自己有很多总结,比如,从“大数据”的偏好上来看,写旅行的容易引来围观,写故事类的读完率高,写深度研究文的能扎实一些忠实读者的兴趣。还有对其他账号的一些观察,但凡题图或者插图里,出现作者“帅照”或“美照”的也可以,当然,似乎“帅照”比“美照”更吸睛。用我一个女性好友的戏谑语言来说,这年头,除了姑娘喜欢看帅锅,汉子也喜欢。
但无论是颜还是才,说到底都是老天爷赏饭吃,它们都是天赋的一种,只不过对比之下,“颜”的转化更快一些,而“才”的持续性更久一些。我是没有啥“颜”的资本,在发福之后,就更没有什么可以说道的本钱了。自夸之下,我倒以为自己还是有一些“才”在的。天赋有一些,但也不算多。但好赖咱也不指着它当饭吃。
如果你曾经在十年前跟我聊过关于天赋的闲天的话,你可能会有一种强烈的反差,因为以前的我,是更吹捧“努力大于天赋”的。那时,我自然也认同于天赋之说,有的人就是比别人聪明,这做不了假,但我总相信天赋的差异性没有那么大,人只要愿意努力,总会迎头赶上,大不了时间上晚两三刻。所以,那时的我总是戏谑着调侃自己,说我但凡是个努力点的学生,我肯定能上清华北大。直到现在,我还时常做着一个梦,梦见高三时候那本没怎么做过的数学习题册,习题册一旁常常出现的是高中的数学老师。2008 年的高考数学(全国一)卷里,出现了许多很“圪㙩”(太原方言,意为不正常、奇怪、偏门等)的考题,但一些分值高的题目偏偏就来自于这本习题册。我那年的高考成绩里,数学拉跨得不是一点半点。我是相信我自己的学习能力的,但凡多努力上一点儿,大概率就是另一个人生走向了。所以,我知道自己没有用尽全力,也就接受后来没能考得很好的结果。
但你看,从那时起的很多年里,我都信奉着努力能改变一切的“信仰”。但涉世深了之后,我却慢慢懂得了一件并不“公平”的事实,那就是每一个人生来真的并不同。家庭环境与背景暂且不论,“天赋”这件事因人而异各有不同,但却决定着人生的大半程。如果说努力是一个人源源不断的动力来源,那天赋就是我们掌舵的方向盘。所谓“选择大于努力”中的“选择”,说玄乎点儿,它所依赖的仍是“天赋”本身。就像我通过经历过的越来越多的事情体会到,为什么有的人只学 1 分就能掌握别人努力 7 分的事情?
后来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天赋”,就是学东西贼快,只不过我也不知道怎么开发它与利用它,但至少它在我的学生时期和职业阶段,都发挥了不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大概率我还是比其他同龄人省了很多“力气”吧。
所以,人得首先对自己多点耐心,要多听、多看、多感受,时间长了,你才会对自己更加有信心,对自己的天赋和能力更加有信仰,才能更加深刻地明白,事物发展的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
但同时,人呢,也应当对别人多一点耐心,就像我对我不多的读者朋友一般,你们在耐心地通过我地文字了解我,透过我的视角看我的世界,而我也在用我看似无用可能还冗余的文字去试探或者触碰你的意识、感受或认知。我会有“不耐烦”的时候,包括在日常的写作当中。所以,有一些文字,我自己都不会再读第二遍。我也从后台的数据里能够看到,你们也会有对我“不耐烦”的时候,数据毕竟会说话。但无论是哪一种“不耐烦”,都是我们各自人生当中,其中一个对我们自己耐心程度的小考验。因为,结论往往藏在随机性里,而随机性需要跨越时间的长河才能显现出发展的规律,人与物均逃不过这其中的“玄机”。
这篇文章,已经是我自己能够借物来隐喻的最大化的展示方式了。关注我公众号的老熟人多了,也不太好,不然我还真的想把背后的这个故事,好好给你们讲一讲。
2025 年对自己写作上的一个期待吧,多写一些故事出来。我的“人间故事”系列,找个时机,提上日程来。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