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留客天。
踏上归京行程的这一日,太阳索性不露面了,阴沉了一整日,终于在临出发去火车站的夜里,淅淅沥沥下起了雨来。那一刻,我倒是没有想着雨会下多大,自己会淋到多少,而是想着,长江北岸的那一边,是不是也有降水,那里会不是是一场雪呢?
雪,对于长居北方的我来说,本来是个常见玩意儿,但不知道与地球变暖有没有关联,反正来北京以后的这十多年里,雪是越来越少见,甚至出现过一年到头都没下过雪的奇怪景象。而我又是极喜欢雪的,它是我童年记忆里最不可缺失的一块拼图。
今儿这一天,我选择了宅在屋里。朋友今儿排的班,我也因为夜晚要赶火车,索性懒得出远门,便踏踏实实地歇息了一日。本来预想得非常好,我也用一天的时间,好好整理下手头近期的工作,但也如预想一般,着实没能提起工作的兴趣。索性,就这样吧,破罐子破摔一下,也未尝不可。
近来没有什么可追的剧了,便翻开几个视频网站的电影板块,一页一页地滑动,找找有没有自己愿意看的内容。心里想的是,找个轻松愉悦的内容,比如喜剧之类的看一看,却始终不得兴趣,直到,电视荧幕上的光标停留在了那一部我知道我应该看,但却从它上映到上线,都一直搁浅着的,看上去与女性主义觉醒相关的《出走的决心》。
我这个人,不喜欢被剧透,所以,但凡是自己想过要去看的电影,不到看之前,我是不会去查看它的故事梗概的。所以,虽然我通过一些网络渠道,知道《出走的决心》是讲述一位母亲“脱离苦海”“寻找自由”的故事,但我其实并不知道它具体要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直到今天点到了它,看到了平台上写到的一些简短的概述。概述的末尾提到,这是一篇改编自真实故事的电影。
读到这里之时,我一下子想到了自己曾经在微博里刷到过的“50 岁阿姨自驾游”的博主。于是立刻翻了一下百度百科,这才知道,原来《出走的决心》真的是讲述这个阿姨的故事。
大概一年多以前,我还偶尔在短视频里冲一冲浪的时候,平台推送给我推送来了这个阿姨的视频,那时她已经换上了一台大的房车,那时她在新疆。阿姨的拍摄风格,很有我爹妈那个年代的叙事风味,很接地气、原生态,除了镜头上的剪接之外,我感觉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后期的影子。的确,单纯从传统定义的美学的角度来论,她的视频一点也谈不上高级。但我还是耐着性子,连着刷了好几个她主页里的小视频内容。那时我不免就产生了一番好奇心,这个阿姨是因为什么原因,踏上了这个不归家的旅程?她的家庭遇到了怎样的变数?她又是怎么克服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约束,向着自由的方向进发?
当然,我没有真的花时间去考证和探究,这股子好奇心来得快,走得也快。直到当我在今天看完了这部影片。
影片所探讨的,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某种意义上,阿姨的出走,如果是发生在跟我同龄的女性身上,简直算不上是任何程度的社会话题。我们这一代人,不只是女性,其实都多多少少走在了女性主义觉醒的路子上。即便是男性,比如我,即便 DNA 里还刻着传统社会发展所遗留下来的狭隘和固化的认知,但我也的确发现,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女性所处的社会境地和家庭困局当中所面临的无法与自我共处的难题。
但这件事情,在我们父母那一代人身上,似乎很少演化成一种“问题”的形式被暴露出来,即便她们所面临的难题,实际上比我们这一代人大好几倍。在年少的时候,是娘家人的“工具”,结婚了以后是丈夫的影子,生娃了以后是家庭的保姆,孩子长大、结婚、生子之后又被子辈、孙辈划上了“牢笼”。
电影里,母亲下定决心出走时的那段对白,太精彩、太赤裸、也太戳心。“等一等”,所有的人都只会跟母亲说,等一等:等一等孩子长大,等一等孩子结婚,等一等孩子生娃,等一等孙子上幼儿园,等一等女儿工作稳定升职……每一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人生脚步停下来,自己不愿意等的事情,全部都交给了母亲,让母亲去用自己的人生等待去成全所有人的不等。而最让我唏嘘的是,女儿曾经是最理解母亲,也最站在母亲一方的人,但最后,女儿在自己经历了一番如母亲一样的生活境遇之后,竟也成为了那个用自己的事业发展“绑架”母亲,让母亲再“等一等”的又一个人。
影片在母亲与女儿的多个镜头里,都使用了以防盗窗的背景环境。“困住了”,是母女俩的共同心声。从她们进入到一个家庭的角色开始,就已经“困住了”。
其实,这是个很难解的社会与家庭课题。如果一个家庭是一家公司的话,那家庭里的所有事务责任,总得有人来承担。尽管绝大多数的中国式家庭当中,女性都成为了世俗视角当中最适合“牺牲”自我的人——当然,也有很多女性是心甘情愿而非被迫的——但本质上,它是一种天然的工作意义上的分工。说白了,这些事儿总得有人做,如果不是自己,就是自己的另一半——在这一点上往往需要权衡“性价比”,即谁的收入更高、更稳定——如果不是夫妻两个,就不得不涉及到向上一辈的父母,而通常,这时候往往是母亲出面扮演这个角色。
如果一个人的人生时长是恒定的话,在家庭角色的分配当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最优解。我自己是一个女性权益,尤其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拥护者。但如果有一天,我也身涉其中,我却也知道,这件事情在我自己的家庭里,也无法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确定的答案。
我只想说,如果一个人,无论男女,如果意识到了当下的生活的束缚,想要选择另一条能让自己放归自由的路,我愿意去帮助她/他成全这个愿望,包括我自己的爸妈。责任这个事情,既是社会与家庭赋予自己的,但更多的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当你自己选择了放下,让自己的心放归野地,没有人会成为你真正的束缚。困住自己最坚固的那个牢笼,或许还是自己。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