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反转

原创

我喜欢看悬疑推理类型的剧集或影片,某种意义上,我很痴迷于创作者在讲述故事时所选择的单一视角,在剧情的推演过程当中,不断加入第二者、第三者的世界观,使得剧情不断反转,最后拼凑出整个事件的相对完整的真相。在这当中,「反转」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让一个原本可能无聊或者单薄的故事,衍生出了诸般可能性。

艺术来源于生活,尽管生活当中我们身边的极端事件比较少见,但“反转”这件事情,其实也在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刻地发生着。这样的“反转”不一定是什么重大的“翻盘”,可能只是一些事物中、事情里的“出乎意料”。

就像下午临时被拉进的一个电话会议中,帮助新人伙伴谈了的那个出乎我意料的客户。这个客户很有意思,能听出来是一个逻辑思维能力很强,也有自己的主见,且能表达出自己独立想法和见解的人。他问了一个问题,我自认为产生了一些有趣的化学反应,它来自一件很小的事。

先说一下,这个电话会议成立的原点,是客户在同时接洽另外一家保险公司的业务同仁,而对方是一个有着十几年从业经历的资深从业者。新人伙伴觉得有很多细节的专业上的问题解答不了,便向我寻求了帮助。在这之前,我询问了一些客户反馈的在意的问题,尝试着提前有所准备,包括对于方案上的疑虑,我甚至还给他准备了 plan B,细细在想着,这个 plan B 如何能够打动对方。事实上,基于我所了解过的信息,我并没有想出一个万全的策略,只能见机行事。

然而,首先出乎我意料的是,当我以为最核心的“矛盾”在于方案的对比,却发现,这一个多小时的沟通时间里,客户似乎对于讨论方案没有一点儿兴趣,而对于服务的体验和周全度上的关注度更大。所以,这一个小时里,我在帮助解决一个似乎很难有解的问题。保险这种产品形态与其他商品终归不同,其他大多商品的交付往往意味着服务的结束,但保险的签单却是服务的第一步。不躬身入局,只靠人来说,如果你并不是一个容易信任别人的人的话,只靠人嘴上分享,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这个“交锋”的过程里,他问到了我一个问题,他说:“X老师,您现在有多少客户呢?”

我如实说:“一百五六十个吧。”

他接着问:“您这个不算多吧?”

我也如实回答:“不算多,也算不得少,中上水平吧。”

这个时候,他才自言道:“我下午见的那个 XX 保险公司的老师,他从业十多年,说自己有两三千个客户。”

我正在想,怪不得新人伙伴下午给我分享信息的时候,说对方在问他从业资历的问题,原来是在这一点上做对比。

正当我在思考自己该如何应对这个“对比”的时候,对方接着说出来以下这段话:

“我在想,想你们这些从业资历比较久的人,客户数一旦多了,比如像下午那个老师,有两三千个客户,他真的能有时间和精力服务到所有的人吗?”

我这才猛然明白,当我们以为他会很看重资历,认为资历久的人的服务更到位之时,他却有了另外一个看法。原来,不同的人对于资历和客户数量这件事情,竟然会有另一个角度的看法。于是,我的一番尝试,反而如“画蛇添足”一样。

事后的我复盘,我自己在这个过程里的作用微乎其微的缘由,也来自于此。因为就像这一件事情一样,我很难判断自己说的其他答案,究竟有没有正向的推动作用,这很未知,尤其是当这种未知性与我眼里的未知的他并不相融的时候。

所以,万事不能真的有太强烈的预判,对人、对事都是如此。一旦“预判”成型,往往会迎来“啪啪啪”打脸的状况,当然有些打脸是疼的,有些可能是“甜”的。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