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诸位读者朋友里,有没有跟我类似的人,我们天然有着“强迫症”的体质,不能接受事物进入到“混沌”的状态当中,但凡接手的一切,必须理顺逻辑,搞清楚关系,归置得当,才算了结。不然,脑中或身上,就如无数只蚂蚁在爬一样,各种搅乱与不自在。
我常常所处的“混沌”的情境是脑中,尤其是当我不停地摄入或输入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的时候。常读书的朋友一定也有这样的体会,当一本书读完之后,往往会至少连带出与其有关联的四、五本书出来。这跟 PDD 的“砍一刀”有类似的裂变性,往往你读的书越多,待读的书就越多。书只是知识与信息载体的一类,实际上根本原因是因为知识与信息网络的复杂交叠,而不是书本身的属性如此。
但信息摄入与积累得越多,消化无法及时跟上的时候,就会出现“过载”的情况。我们自己的脑子是大自然最鬼斧神工的“处理器”,它虽然强大,但人们对它的潜能开发极其有限,以至于不得不面对它时常跳跃出自己的处理上限。一旦处理不得,“宕机”谈不上,但“过载”是时常的事情。我想,多数与我一样的朋友,最后会选择“搁置”,当然,往往搁置之后,也不会真的再拾起来。
这样的方式,总会让人无比拧巴,尤其是对于像我们这些有“强迫症”体质的人,会不由得生发出一种强烈的自责与亏欠,当然与其他场景不同的是,这种自责和亏欠往往是对自己,而非他人。
就像此时此刻,坐在周六空无一人的职场里,望着即将从西边落下的太阳,看着眼前电脑里堆积起来的客户资料,有一种莫名的“无力感”。脑子里有一堆想法,它们漂浮在那里,但我却无力将他们整合出一套我自己满意的、强逻辑的、又尽可能弥合客户需求的方案出来。一下午的沟通,带来了更多复杂的KYC(Know Your Customer 了解你的客户)信息,它们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混沌”与“过载”,而当下的我呈现出的显然是一种无从下手的即视感。
这一刻,我想起来了那本始终没有读完的大书《失控》,想起来了其中描述的一种现象,就是世间的的一切“混沌”,最终都会形成一种自发的组织性和规律性,即秩序本身。就像蜂群和蚁群的协作,是在生物进化和族群的发展当中,形成了一种有利于它们的生存模式,它并不是人为干预的结果。事实上,这世间的所有混乱,在人类文明诞生之前,在人为干预的机制创造之前,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发展规律。“混沌”的尽头会是一种有规律的秩序,而所有的秩序走到尽头,又会破裂、打碎、重组,进入到新的“混沌”体系当中。这一点,在人工智能爆发的这几年里,在人工智能的身上,也有了确实的佐证。
在我自己身上,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我记得在澳洲留学“熬”论文的那些日子里,也会时不时地碰到自己的文化体系里没有涉及到的一些课题,你几乎是需要从 0 开始查资料、看文献去了解它的背景、发展、现状及预测。但这种信息的“爆棚式”输入的弊端,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混沌感,且越理越乱。往往这个时候,我的选择就是先搁置它,然后去做饭,或者去户外兜上一大圈。做饭的时候,会把我的 iPad 立在案头,放上一部电影或者综艺节目;户外兜圈的时候,我会选择听一听播客或者 TED 演讲。看似把思考这个课题的开关关上了,但神奇的大脑有着它的无意识运转机制。我们的停滞不代表大脑会真的停下来。神经元的突触之间有着巨复杂的网络联结和关系,所谓“柳暗花明”,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在大脑的这个结构当中,总是会出现惊喜甚至是奇迹。
我想,这是我们给大脑带来的另外一种自在模式。我们总是想,如何把“混沌”聚作一团,在这一团里,去整理、分析和归纳、总结,但却忽略了“聚”所带来的局限性——“空间”狭窄。而“自在”的模式之下,其实是把“混沌”放到了更大的“空间”维度里,让它自由发展、自由发散,让它得以与我们大脑中的其他看似不相关不相联的思绪产生突触层级的信息传递与交换,从而“迸发”出新的秩序与可能性。这个其实蛮容易理解,你想是拆解乱七八糟的毛线团更容易,还是把毛线散开,从一端开始团成一团更容易?
这很耐人寻味,也很有趣味。它不仅仅只是一种思维模式上的转变,还是一种心态上或心理上的切换,通俗来说,是理智和感性共同进步之下的同步选择。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