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经济

原创

不知道在现在的经济学研究领域是否有这么个词,但我以为,这或许已经正在成为下一个风口也说不定。提到「孤独经济」这个词,是源于昨日与老友的一番畅谈。我跟她说,现在有一些人直播的形式,就是每天直播自己工作或者学习,然后有一大帮子人围观。她不解地问为什么,是不是这些人都长得很帅、很漂亮?我说不一定。但我觉得或许人们对于这种直播形式的接受或拥趸,来自于一种对于陪伴与被陪伴的需求。

我以为,这跟看人直播睡觉的本质是类似的,只不过睡觉似乎更具有私密性,直播出来总显得有些恶趣味。我的观察里,观看工作或学习直播的人,不一定是无聊的一群人。有很多人,在直播的过程里,也正常在做着自己的事情。比方说,对方在直播工作,而此时观看的人也一样在忘我地工作;对方在直播备考和学习,屏幕这一方的人也在备考和学习。观看的人偶尔评论上两句,直播的人趁休息的当口再互动上两下。人们在这样的一种网络场域里,寻找着另一种意义上的“共频”,用以弥补自己在现实世界里同频的缺失。

话每每至此,我总是有一种惋惜之意,原来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孤独的灵魂,难以在现实世界里找到同频或同行的人,而更愿意寻找一种屏幕之外的陌生人的“假性”陪伴。但仔细一想,即便是像我这样,工作属于社交性质,需要与人深度链接的人,也一样偶尔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一个人的生活当中,即便充斥着热闹,也总会在生活的另一个角落里不得不去面对孤独,哪怕他有枕边人相伴。

孤独,是生命的另一个代名词,甚至很多人会说,这是生命的根本意义。我不好去评判这样的说法的严谨性,但我的确认同于“人本孤独”这句话,它可以有各种维度上的解读,但无论哪一种,都离不开这二字的表层定义。

所以,“孤独经济”的上行,是一种必然,只不过它可能还需要再更加细分,因为同样都是“孤独”,我与你的需求并不见得会相同。就像有的人感觉孤独,需要的是陪伴,有的人则不然。所以,细化大家的需求,找到不同人群的核心区别,再进一步满足,或许会成为下一个巨大的经济形态。

当然,“孤独经济”的核心,实际上其本质还是情绪价值的贡献,关于这一点,两年前我在刘润的年度演讲里,也听到了类似的探讨。“情绪”一定是未来的一个巨大的商业领域,甚至它会是一种横向的“贯穿”,因为任何纵向的细分经济里,都不可能脱离与“情绪”相关的内容。我们仔细想一想,即便是最接地气的实体经济,哪怕是一台小家电,或是一家餐饮,想要获得更大的流量和持续的商业化变现路径,都必须得想办法做“满足情绪”的生意。谁能创造与满足更多人的想法,贴合更多人的个性化诉求,甚至能够额外挖掘和创造出需求,都会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同样地,其实我认为写公众号本身,除了是一种创作,或是一种信息传递之外,也是情绪经济的一种载体或表现形式。你的文字本身,对于更多的陌生读者而言,可能就是一种陪伴。他们会知道,这个世界上也有另外一个人,可能跟他们很相像,也可能在替他们实践着他们不曾走过的路。当然,也有另一类写作者,是在做“煽动情绪”的生意,本质上,也是一种情绪价值输出的方式,虽然,略显极端。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