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疯狂星期四”有一种迷离感,就是它一点儿也不疯狂。以前我说过,周四通常是我一周内“承上启下”的日子,我总是把这一天当做一周的休沐日。当然不是说,这一天不工作,而是我总不会在这一天里安排太密集的工作日程,闲闲散散地度过,让疲惫之感得以缓冲,让工作的节奏聊以舒缓,从而保持尽量一致的状态与热情。
也因此,我的日程表中,不难发现,周四总不会安排特别复杂或耗费精神的工作,我也常会在这一天选择自然醒,让自己有一种轻松开局的“错觉”,是另外一种心理暗示,当然,你也可以用更时髦的话来说,这也是一种「自我 PUA」。
这周排定工作的时候,我是疏忽了这一点的。因为年底了诸多事务的混杂,一方面业务上要追年结和“开门红”的竞赛,团队上也一直有新鲜血液的不断加入,另一方面,春节之前的客户拜访也要“见缝插针”地安排完毕,这已经占据了自己精力的大头,更何况,自己手里还有两个最近要研究的“新项目”。人的精力果然还是极其有限的,不能太贪,贪多肯定嚼不烂。所以,周四自然而然还是排定了两个分量挺重的工作。但实际上,两项工作的推进进度,缓慢到不行。自己整个人在这一天里,都不在状态。我想,大概身体是形成了一定的节律吧。我能想到的也只能是这个原因喽。
2
这几日里,约见了一些老朋友,我们见面的频率,大概是一年一次左右的样子。其实每一次的见面,时间总不会很富裕。通常是一餐食,或是一杯咖啡的时间。但我们彼此相约,总是会见上一面。
人生海海,世事变迁。总有一些新的变化,不可能在社交软件里知晓,线下的见面才是人与人关系不断激活的最佳脉络。网络里的信息流太过于密集,记忆力再好的人,不见得能记住几分。长时间在赛博朋克的世界里遨游的人,大概已经无法区别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了。真人的见面,即便只有半小时的时间,能相谈的内容量与深度,是网络架构之下,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当朋友问起来,为什么一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开始往视频号的方向发展?我们就此开始了一番密集的讨论。她极力说服我,去那十几亿的流量池里淘金,而我却想要反向说服她,我擅长的东西不在其间。但终归,自己没那么想做这件事,也可以说自己并没有准备好。
回公司的时候,我也在想这个问题。可能我做保险的目的,不止于保险本身,还包括与保险相关联的外围的其他有趣的事情,比如说我最近在研究的那个还在保密阶段的“新项目”。但无论是哪一种,我可能更希望的是,与每一个个体的人的本身所建立的深度链接。当然,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与人深交的“量”也不可能扩充得很大。但其实,或许有那么几个“节点”,就已经足够了。这是我更喜欢的模式而已。
你可以说我对钱没有那么的渴望也对,但我实际上是希望自己别那么着急,凡事慢慢来。至于那个在我看来需要比较高的认知门槛的事情——虽然多数人不这么认为——对我来说,还需要自我的提升与积累。在「创作」这件事情上,我还是稍稍有一些匠人精神的。
3
深夜里,在朋友圈里读到了一篇长文《小红书的一个用户救了我》,它来自于「半佛仙人」。朋友写了这样一句推荐语,他说: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一份年终礼物。
处在混沌状态中的我,打开了它,引出了一场深夜泪雨。如果这个世界上有天使,“小奈”一定是其中折了翼的那一个。
我推荐给所有能看到这一篇文章的你们,这也是我“借花献佛”送给你们的年终礼物。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