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往事

原创

北京地界太大,大到总有那么一些地方,没有动因一定不会涉足。对我而言,首当其冲的便是“牛马”聚集地,西二旗和望京。如果说一个地方有其独特的磁场的话,这两个地方就是天然不适宜人类生存之所。但它们能长久地成为互联网大厂地聚集之地,想必从“风水”的角度来论,对于商业与互联网的发展而言至少是事宜的。

还有一些地方,是无缘涉及,它们既不是某种地标,也非风景名胜,若无缘由,你很难跟它撞个满怀或寻个开心。它们虽然同属一个北京,但却是另一个世界的存在。其中之地,大概也包括今日的二里沟。

实际上,久违了的地方,是阜成门到甘道口的这一段,但我却觉得“二里沟”的名字更有故事的讲述感,所以算是借用了仅仅一站地之隔的它的名字。当然,也“赖”高德地图的导航,把我指挥得晕头转向,在二里沟早下了一站,便多了那一段旅程。

早年间,16 号线还没开通,实际上还早没有甘道口这一站。那个时候,如果要来这个地方,要先坐地铁到二号线阜成门站下车,再倒几乎任意一趟公交车,才可以到达这个拥有一些往事的地方。虽然也在二环边上,但交通上也颇多折腾,距离不远,时间耗费得却不见得少。

我以为,我这辈子都不会再跟这个地界有任何交集,毕竟这个位置附近聚集的,事业单位居多,新闻传播类单位居多,而我的人际关系里,屈指可数的可联络之人尽数已断,社交关系不具有这样的“基因”,自然也无从前往。

随着年龄的增大,尽管自己的记忆力还是很有“竞争力”,但不得不说,许多细节的印象已然模糊。从二里头往甘道口行进的路线中,我试图去寻找一些曾经可能存在过或游走过的痕迹,但显然,黑夜给街区蒙上了一层“纱”,本就迷离的视线里更难找到往日的踪迹。

回溯对北京的印象,点与点之间组成的是一条“感情线”,既有亲情的、友情的,自然摆脱不了的还有最深刻的爱情的。很多细碎的事情在脑海里漂浮游荡看不清形状,但在这些线条和断点之上,却总能回忆起来一些颇为具体的事项。有好玩儿的、有温情的、有喧闹的、有悲伤的、有愤恨的。你甚至不一定记得这些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但你就是会记得时空相交汇的那个独一无二的“点”里,那一刻发生了什么。

就比如说,在这附近的街区里,曾经相伴两个 25 岁正值青春的男女身影,他们在这个城市里开启了新的一段人生旅程。再比如,两年之后,又有一个孤独的身影,游荡在这里的大街小巷之间,寻找那份戛然失去的爱情,迷失在自己无所得的北漂意义当中,难以自处,不能自拔。还比如,又一年之后,某人又站在了那座天桥之下,看着左右两侧同属于一个单位的两栋大楼,感叹世事变迁。再后来,大概三年之后,那个男孩选择远赴重洋,在离开北京的那一刻,重游北京所有的故地,行至此处,伊人不再。

再有几个月,即将十年过境,我竟也满是唏嘘。走在那条街上的那一刻,我也有了一些恍惚。我猛然领悟到,从分开到分离的那四年里,或许也是一种「抛弃」的逆循环。从更长时间维度过后的现在来复看,作为当事人之一的我,对这一段往事,又有了新的结论。

我们彼此都各自开启了新的生活,但街市的灯光之下,好像还总是能看到一些久违了的憧憧的影子。它们在时光的交集之中,隐隐晃动,似乎在复述着那个关于青春的故事。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