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作用

原创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布勒在《黑天鹅》里写道:

人们总是从自己不赞同的人那里学到最多东西。

我谓之,另一种意义上的「反作用」。

物理学上,「反作用力」等同于「作用力」。

意思是,你对一个物体施加多大的“力”,也会在 180° 相反的方向受到对方给予你的同等大小的“力”。

我们依靠脚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得以向前进,就是最普遍的关于这个物理定律的绝佳事件。

而我发现,物理世界的规律如此,社会体系、经济体系似乎也在潜移默化地践行着类似的规则,只是,它们的性质会有所不同。

「反作用力」的概念本身,是没有色彩的。它用“反”字形容,只是矢量方向相对的意义,但并无这个「力」是好是坏的分别。

社会体系里,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例,你的付出是你施于对方的一种「作用力」,带来的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的总和,便是对方施于你的「反作用力」。

跟物理世界有区别的是,因为涉及到人的主观性,施于与被施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在不同的个体面前,会天然涂上自己以为的某一种颜色,这个颜色,便有好与坏的主观判断。

为什么强调主观判断?

因为只从世界运行的规律来论,「反作用力」只有力的大小的衡量,没有「力」的性质的不同。这就意味着,你施于的“力”,在不同的场景里,面向不同的人群,它的“反作用力”所带给你的感受,一定不同,尽管它们的力道是相近的。从你的角度而言,正反馈就是好的「反作用力」,而负反馈则是那个坏「反作用力」。

我们总是在好与坏之间纠结为什么,却总是忽略了,事物的好与坏本就是其中的可能性。抛一枚硬币,尚且有正面和背面的区别,更何况是更多面相的活生生的人呢?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个绝对的伪命题。这句话的真实表述应当是,一分耕耘,就有可能换来一分收获,这才是最正确的解答。“耕耘”只是你的作用力,收获和颗粒无收,甚至还得搭上家底儿,都是「反作用力」的可能性。

人最安全的方式,是呆在一个绝对空荡的地方,不与外界产生任何交互,只有自己的时候。

而这,谁能做到?

没有绝对的安全,但却有相对安全的可行策略。

前者是不让任何事情在自己生活里发生,后者是允许并接受自己生活里发生的任何事情

我觉得,这一点,有点儿重要。

因为任何处于中间态的方式,都异常艰难,这种艰难可能是钱上的,但更难的估计是精神与心理上的。

所谓,庸人自扰。但所有的称之为“人类”的物种,都离不开“庸人”的本质,也就无法阻挡“自扰”的自发行为。客观世界只管发展,不可能去顾及每个人的主观感受。而一切的酸甜苦辣,都只能我们自己去尝受。所以我们很难,但我们的难,也只是来自于,我们是个“人”。

从这个层面讲,接受一切的发生跟接受我们是人类,在逻辑本质上,是相通的。否定其中的某一个事情的发生,就是否定我们作为人类的人性中的某一层的存在。

这两个否定,也可以看作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你可能疑惑,我为什么写这些“形而上”的内容?

而我只是接收到了你的「作用力」,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回馈给你我的「反作用力」——简简单单地希望你能开心一些。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