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一直觉得,人在用一生来践行着「机缘」二字。不说形而上或者带有“迷信”色彩的东西,仅仅只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机」是机会,「缘」是缘分。用更大白话的方式讲,「机」所说的是概率,而「缘」所述的是随机性。所以,本质上,「机缘」指的是随机性的概率。
如果不仔细去思考这二字的含义的话,「机缘」终归是一种偶发或偶然。偶然的意味代表着多重可能性,也代表着它可能发生或也不可能发生。所以,「机缘」的出现不受任何人的控制,或者更准确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许你会辩驳说,我的话也并不严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人为促成的「机缘」。我并不否认它的存在,但我以为,人们以为自己控制得了的「机缘」,却不见得是真正的「机缘」,因为,「人为」促进的是变量本身,而变量又会诱导事物的多重发展。最后的那个结果,当然是「人为」带来的,但也只是诸多可能性中的其中之一罢了。
哲学上讨论的是偶然之中的必然。仅仅就「机缘」二字所述之论点,其实也终究逃不过「必然」的影子。理由很简单,但凡我们能探讨「机缘」二字,就意味着事实已定——只不过事实与我们所想并不一致,不光是在结果上,也在过程当中——无从改变自然就是必然。我们的世界,因为拥有时间的存在,所以只有唯一的线性,而不可能存在多重的可能性。对于未来的预测,可以有成千上万种假设,但最后成行的只有其中一条,绝无其他任何的可能性。所以,预测很难,人也不会真的拥有所谓预测能力的可能性,当然,如果是更上一维度的“存在”对我们这一维度的生物“赋能”的情况另说。
我也遇到过很多「机缘」,它们往往是无意识或意料之外的结果。比方说,我关注的某一个网络世界的博主,他/她在某一个时刻关注了我的公众号;比如说,我公众号读者里的其中一位陌生人,我却在某种线下的场合里得见;又比方说,我“随性”而为的一篇某本书读后感的文字,竟然吸引来了作者的分享与转发;还比方说,我在小红书上的一篇帖子,也引得出版商官号的关注。等等诸如此类,只是在我写作和读书的这一维度的切片上,引来的一些不在我预期范围内的“波澜”。
这也让我深觉,其实人生中的许多事情,不需要强求,也强求不得。有一些事情,表面上的“强求”换来了直接的结果上的利益,但同样也引发了表面之下的“暗流”,你在这里得到了一些,或许在那里又失去了一些,而往往,失去的东西更加隐性,递延的效应却也更加绵长。所以,“强求”之下,可能不如“顺其自然”来得更舒适。
一个人,能看到的东西是极其有限的,看不到的是更大部分的世界。就像在时间的维度上,人们多数只能看到“近忧”,却自动屏蔽掉了“远虑”。既得利益永远比长期价值更加诱人,这是人性当中永远抵挡不过的事实。
有人讲,当一个人活过这一生,再回看这一生的时候,往往会慨叹,波澜壮阔未见得能拼得过平平淡淡。我以为,这不假。但一方面,人的一生总归需要点起伏,或大或小,它是人的一生拥有“心跳”的关键;而另一方面,认知或者意识到这一点,依然需要「机缘」,没有遇到这个“点”之前,强求亦无意义。
所以,其实,我写了一篇“废言”。但也不打紧,因为读到这一篇文字,代表着它成为了你生命中某一条线上的一个「机缘」,它也创造了另外一种必然的可能性。从这一个人生立意点上看,它有着它的意义与趣味。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