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一彡老师,特别羡慕你有时间读书,我也想读,但就是没时间,啥时候能读?”
言语之外,是另一声略显无奈的叹息。
这一类的问题,在我的生活里,出现过无数回,见怪不怪。刚开始我还真的当回事,帮他们分析分析,给出一个可以践行的答案。比如说,如果你是地铁通勤,你可以在通勤的时间拿出来读一读;如果你是开车上下班,你也可以选择听书(得到、帆书、微信读书 App 都有听书的功能);实在不济,就睡觉之前或者早起时分,你用十分钟的时间,能读多少读多少。但后来,我基本上不再回答这个问题了,一方面回答得没有效用,我给他们创造再多再好的选项,他们依然不会真的拿起书来翻上两页;另一方面,是我渐渐发现,这个问题之中本身就埋藏着他们预设的阻碍,“我想读书,但我没有时间”。事实上,「没有时间」是不是一个伪命题,恐怕每一个当事人的心里头,最为清楚。毕竟,为啥他/她从来不说自己没有时间吃饭,没有时间刷抖音,没有时间看剧?
我觉得,读书与出去玩儿是一样的。当一个人说自己没有时间出去玩儿的时候,但凡他/她真的想,就一定会挤出来时间,去他/她心驰神往的大草原、苍山洱海、异域风情之处,哪怕只有周末的三两天,也一定能够凑出想要的假期出来。可到了读书这一件门槛比出去玩儿低无数倍的事情上,就变成了不能、不行、不可能、做不到、怎么办的问题集合,让人听来不免有些“笑掉大牙”。说到底,其实这个问题问得就有问题,当这个问题一旦提出来的时候,他们问的根本不是“怎么去拥有时间”,而是“为什么一定要读书”。但很显然,即便这个问题的根儿在这儿,但似乎很少有人真的在乎你是否真的挖掘出来了它,也不见得真的想听到这个根本问题的根本答案。但写到此处,我还是觉得有义务回答一下这个“根本问题”。回归到段落起始的那句话,当你想要通过“出去玩儿”解决你当下遇到的任何一种困难或是舒缓自己可能存在的任何一种困境,或者只是单纯想要抓取到任何一种乐趣的时候,“出去玩儿”不见得能帮助你达到你想要的目的,但“读书”大概率可以。
然而,当着某一个人的面,我还是不会这么轻易说出来这句话。说出来的分量总归是太过于轻,轻言轻语之下,不会有多少人真的能够听得进去。或许我也是“学坏”了,“一笑了之”、“一笔带过”成了我最佳的左右助手。归根到底,谁都不是那么轻易能够听进去别人建议的人。我们都自诩自己是独立于世的个体,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明辨是非。但实际上,因为自以为“独立”,所以实质上“封闭”。因为本质上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本能拒绝讨论,拒绝接收新的信息。因为担心“总有刁民要害朕”,所以一刀切割掉一切有可能对于自己有价值的建议。所以我不能那么轻易地说,不然搞不好就成了,我说读书能“生花”,你说我是大傻瓜。
总之,给出建议或答案的人,需要谨慎再谨慎。你既不能让自己给予对方答案的这个过程,显得太轻而易举,从而变得“廉价”,你也要精准把握对方问出这句话时的动因究竟是不是随口一说、随口一问。如果问题能轻易问出,答案在对方眼里也一定无足轻重。毕竟,我们绝大多数人,并不真的具备强大的“PUA”(精神控制)能力,一两句话便能轻松搅动“风云”。
我以为,如果发生两种事情,或许能够成为世界文明发生极大进步的标志,一种是,当人们开始把问题的主体“读书”换成“吃饭”的时候(“怎么能有时间吃饭”),另一种是,人们不再询问,而能拿起书来随时随地就能读。无论哪一种,还都挺让人期待的,不是吗?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