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红书是一个挺神奇的社交平台,它能把陌生世界里毫无关联的人际关系具象化。你在现实世界里,或者任何一个其他的平台上,你与网络世界的某人,甚至是名人之间,通常只有你关注它的份儿,但很难产生对等的逆向变化,从而更难以形成“双向奔赴”的景象。
小红书的神奇之处,在于,不知不觉之间,你发的某一些内容,定向吸引来了你曾经关注过的人,然后引发了对等的被关注。这种感觉莫名地爽,甚至有一些时候,有一种理想照进现实里的感觉。这个人或者账号,不一定是娱乐圈里的某个明星——当然明星估计很难用主账号来做这件事——但可能是特定领域里的“明星”,比如某一个你关注的作家,某一本你已经读完的书的编辑,也可能是这一本书的出版品牌。对,这些比如,都在小红书里“照进了现实”。
我想,人类的本性之中,一定有一种虚荣心的满足,需要依赖于“被关注”所实现的。它有可能只是个很小很小的在课堂上的一次回答问题之后的鼓掌,也可能是舞台上聚光灯之下的倩影,更可能是网络世界里的一个点赞、收藏,一个小小的鼓励或是一小群人的拥簇。我觉得,人这一辈子,无论你是一个什么样性格底色的人,都不可能真的逃得出「被关注」之下的那一趟独特的心路历程之下的难得感受。人的社会意义,本就是依托于其他的人类参照物所体现的。这一点,完全不必要有羞耻感,更不要觉得自己不配得,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需要它,也没有一个人会认为被更多人关注是一件让自己挫败的事情。
我很坦诚地讲,尽管我总在一些场合里,深觉“社死”,但我的内心里很享受被人关注的感觉。当我在展现我自己的时候,我自然是希望所有看到我的人的眼球死死地在我的身上,而不是游离在其他的世界里。
但我们也不得不说,想要得到别人关注的前提,一定不是闷不吭声的行为模式。你既需要在恰当的时机与场合表现自己,也需要主动对你所关注与在意的人,抛出那条“橄榄枝”,表达你的关切与关注。主动表现不一定能吸引别人的眼球,主动关注也不一定能换来对等的被关注。我只能说,这个世界上,如果都是被动的人的话,人类可能早已经灭亡了。我们之所以具有社会属性的原因,一定是有主动的力量来牵动着所有的线,才能编织出一整张复杂却又彼此依存的社会化关系网络出来。“穿针引线”,总得有第一个线头先穿过针孔才行,在关注的表现上,是一样的道理。
延伸开来,它适配于几乎所有引发自我动念或欲念的场合。但念想总归需要寄托于具体的行为和实践里,才会化为现实。所以当你想要做一件事情,想要认识一个人的时候,最简单的法则便是,主动伸出自己的手,这才可能会有对方与你握手的可能性。否则你的想法永远只是想法,无法为这个世界提供更多的力量或价值,最终也就是一种无用的体现了。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