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随性的东西吧

原创

尽管思考是一种脑力的锻炼,它有助于我们预防“老年痴呆”,但就跟锻炼身体的肌肉是一样的,锻炼脑力的“肌肉”也时不时需要一些弹性的空间。所以,即便今天的选题,本来是想谈一下关于网上曾经热门的「钝感力」一词的一知半解,但脑子像宕了机一样转动不起来,索性当作一篇随想,把今天的一些见闻,简单写一写。

1

我一直觉得,劳累这个词,对于我而言的感知度并不强,我虽然时常因为工作强度或者长度的缘故,睡不得一个长周期的觉,但我只是经常把它定义为休息不足的一种疲乏,用劳累二字,可是总显得有一些“不堪重负”。它自带色彩,像是一个不那么积极的但意思又是中性的词。从上海回来的时候,我在回程的飞机上,脑海里总不停闪回着我某一天在下班高峰期的上海地铁上,看着面前坐着的那一排年轻人,他们那一种难掩疲惫的重压感。那一刻,我也终于好像明白了一些,为什么上海能被人们称之为“魔都”的一部分缘由。

这样的场景,以前在北京我也会时不时遇到,但好像近些年里,这样的场景少了许多。我很难描述清楚,这种少是客观的真实的少,还是只是因为我自己的心态上更加积极的变化,所影响到的主观感受上的少。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性,是我的确已经很久不怎么观察地铁上的人们了。早上上班的时候大家刷手机,我在读书;晚上下班的时候,大家再刷手机,我在发呆。或许,在如今的我的眼里,已经不怎么能放下另外的人,如果有一个朋友在下班期间站在发呆着的我的面前,大概率我也会无视吧。对我来说,无论是读书,还是放空,都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是一种与现实世界短暂的抽离。那样的沉浸体验里,时间的流逝速度都会不一样。就像最近在读的这本《重燃文学之火》,从开始读到现在将近 20 个早间 1 小时通勤,居然还没有读完它。

我有时候会幻想,当我在夜晚高速行进的列车里,进入到放空的状态里,会不会真的进入到一种“第三空间”当中,去短暂经历一番那个世界的故事。今天的我,算是有一种别样的体验,而这一种体验来自于放空之中的我,竟然几度睡“倒”,险些没在下车站点之前醒过来。那中间的数次“切换”,可能也就一两分钟的时间,却好像被人拖进了另一个平行宇宙里。那短短的周期内,又似乎经历了不少的故事。那是一种困顿到极致的状态之下的一种非常独特且有趣的体验。当然,这种体验挺难得。

2

段子来源于生活。上午看到同事发了条朋友圈,说自己骑电动车逆行,被交警罚了款。转瞬我就想起来了自己在上海街头瞎晃悠的时候,看到一个警察骑着警摩,正好在我面前拦下来了一个骑电动车的哥们。哥们一脸惊诧地看着警察,不明所以。

警察“叔叔”一脸正经地说,“你的头盔呢,怎么不戴?”

骑电动车的小哥说:“戴着呢呀!”

警察“叔叔”又问:“在哪儿呢?!”

电动车小哥把套在头上的羽绒服帽子一摘,露出来了里面戴着头盔的小脑袋,直接把警察“叔叔”逗乐了,笑着连声道歉,说,“不好意思,没看到。”

我也着实觉得好有趣,这条冰冷的街道,立刻变得灵动了起来。直到现在,每每想起这个“摘帽子”的动作,都会不自觉地笑出声来。

生活里的乐趣,还是需要我们亲自走出去,去体验、去观察、去经历、去感受。

3

还是想说说“钝感力”。

这个词总归不新鲜,但却也是困扰了很多人的一种个性或者说是处事习惯。以前,有朋友问我,她某一个人的言行总是让她感到不适,而这种不适的来源,是她觉得这个人总是做一些不顾及其他人感受的事情,也似乎 get 不到其他人在这个过程里产生的不满或者不适,而这个人依然“我行我素”,这样的人真的是天生“钝感”么?

我很难设身处地地去回答这个问题,因为这个描述里,几乎所有的局外人都陷入了类似的疑惑当中,究竟「钝感力」跟「没情商」之间的本质差别在哪里?

我只能说,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朋友,他的言行或许能给出来一个答案。他的所有“钝感”都是针对事情的,他几乎不会受事情的左右与影响,也不会因为旁人的闲言碎语而心有波澜。但他并不会因此而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他在做事上,总是让人觉得很周全和妥帖。

所以,对「钝感力」这个词的理解,我以为是「情绪稳定」的另一种描述,老话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能也是「钝感力」的一种体现形式。但「情绪稳定」的人,大概率不会是情商低的人。或许从这一个角度来看,「钝感力」与「没情商」还是有根本的不同。

但有一种程度,或许是例外的。每个人先天的感受力是不同的,会有人对人与人之间的气场和他人的情绪的敏感度是比较低的。他们愿意去琢磨别人的想法,但往往不具备可以琢磨准确的能力。我把它定义为「感受力错位」或者「感受力偏差」。它不属于「钝感力」的范畴,因为这样的人不见得会「情绪稳定」,但它依然是一种「钝」的体现。此「钝」非彼「钝」,它更像自带一种“笨拙”的意味。

总之,「钝感」是一种我认为很“高级”的人生状态,真的能做到「钝感」的人,可为龙凤吧。如果你身边真的有这样的一类人,那真的是你的宝藏了。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