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失去

原创

《流与逝》 by ChatGPT
《流与逝》 by ChatGPT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个终极的人生课题的话,我相信如何面对失去这件事情,对于绝大多数的人而言,都是一样非常难解且折磨人心的人生考验。

失去不是抛弃,它是一种在主动语态下的被动行为。但凡面临它,总是意味着,这个过程里,有太多不受你控制的人或者事。但很遗憾的是,一个人的这一生当中,能够掌控得了的事情总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总得一个接着一个地去应对到来的所有不同的事情,眼睁睁地看着一样又一样我们所珍视的人或物的离去。大家总说“虱子多了不怕咬”,可好像唯独在“失去”这件事情上,人永远都无法真的学会,如何用一种解法来面对所有的事情。

心痛,大概是人类总会有的一种通用的感受,且它完全是自发意义上的,人为干预不了,既无法阻止它来,也很不容易才能让它舒缓而去。我们只能任由其萌芽、发酵、膨胀,最后一点点地将痛苦释放到自己的身体之上与精神当中,然后不断地去感受它,让它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主导着自己的行为,最后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经历过痛苦的人,都不想再让自己经历第二遍,可却又总是会在历史的轮回里,数次遇到它。或许,正如前两天我文章中所写的那样,“逃避痛苦是痛苦的根本来源”是一个道理。因为我们不想再次、三次、四次去经历它,所以刻意地逃避反而加速了它的循环。

我是在三十多岁的时候,才算彻底意识到这一点,可以说我的成长简直慢到不行,而对我的“刺激点”都是来自于自己所珍视的人。他们有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离世,有的是物理意义上或心理陪伴意义上的离开。很独特的是,前者所带来的痛苦竟然经常无法与后者相比拟。或许,在人的认知里,已经基本可以接受死亡的不可逆,但却无法在明明可逆的关系里去承认它的远离。一个是没有挽留的空间,一个是自认为还有挽留的余地,那大概率,在人性的挣扎当中,会把自己逼到扭捏到不行的境地里,去最大可能地争取,希望能把对方留下来。

只是,身体意义上的留住,往往并不代表心灵意义上的留下来。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简直不是什么人间的新奇事。只不过,这个循环也会一直在往复。它又能同时印证着“逃避痛苦是痛苦的根本来源”,因为挽留本身,就是在逃避失去的痛苦,但也因此,使得失去的痛苦成为了必然。

我以前的方式也很拙劣。我的两面性非常极端,不在意的人可以距离拉得很远,特别在意的人可以讨好到不行。所以,也因此,在面临失去某个人的时候,会让自己卑微到尘埃里。你一定能想象得到,它的结果会是怎样的。

我开窍得晚,但也算在这样一个年龄段里,发掘出了更加强大的一个自己。失去总有缘由,但很多人并不去过问这个缘由,或者说,大家无法面对失去的原因,恰恰就是失去背后的这个缘由,因为人都不愿意相信与面对,这个缘由可能恰恰是来自于自己。而现在的我,会去问,会去挖掘,想要去对话,想要明白根本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当然,如果自己在不触碰底线的前提下,有自己可以调整或妥协的空间,能有助于双边关系的推进的话,我也会尝试一番。

事实证明,它可能是很有效的,它比一味地强制挽留要有意义得多。因为我们面临着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你所在意的人,而不是冰冷的一个物品,所以人与人之间势必是两个不同的意识和感知的交互与碰撞。它往往复杂到难以拆解,但你依然不能畏惧于“拆”。一件事情的结论是由千丝万缕的线索组成的,即便拆解的过程找不出唯一的那个源头,但“松散”的关系之下,你总更能摸清楚彼此对于这件事情的真实想法与感受。

即便如此,我也很难断定自己是一个有勇气面对且面对得了失去的强大的人,但敢于去处理,就已经是一件非常值得称道的事情了。所以,想写给我的那一个好朋友,“阿杰鲁”(不要怕)。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