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续两日的加班到凌晨 2 点之后,迎来了第三夜的奔波,前往上海的短期旅途。夕发朝至的卧铺车,绝对是人类世界的伟大发明之一,它起点站和终点站都在城市的中心,省了一夜的住宿费用之于,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这些期望成为“时间管理大师”的工作“狂人”节省了太多的时间。靠在卧铺车厢里,你还是可以抱着电脑或 iPad 继续白日里没能完成的方案和工作,还是可以为明日的工作做行前的准备,而你的身躯与心灵,已然走在了路上,在“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时候,还间接开启了一小段放慢的生活。正所谓,一举多得。
我是一个在路上会获得更多安全感的人,虽然这是我活过三十多年的人生,才突然领悟到的事情。所以,在需要工作的日子里,我更习惯于忙碌不已的日子;而在休息的时间间隙,我总会更愿意让自己走出去,无论是出门去图书馆,出发遛一遛胡同,还是开启一段前往外地或国外的旅程。总之,我的步履总是停不下来,而我的潜意识里,似乎也从来不希望让它真正地停下来。
这又一次让我想起来了前女友曾经对我说过的评断,所谓「奔波劳碌命」。而我以为,有的时候「奔波忙碌」不见得只是针对一个人的行为,还有 TA 的思想与心态。即便行动产生了停滞,但我的思想或心态却很难真的停止脚步。
但我其实是曾有过让自己停下来的时候的,且这种“停滞”持续了并不短的时间。那甚至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停滞,是覆盖生活多个维度的一种“弃权”。停下来是一种特定人生阶段的需要,但也是一种自我世界观的冲击和挑战,因为如我这般奔波之人的价值观里,停下来犹如浪费生命。但我那时,的确停了下来,或也是一种不得不的被迫选择。只有一个人真正经历过不想要的生活的时候,才能真的清晰,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那一次的停滞,对我来讲就是一种人生反差的经历,并与真实的自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那五个月之后,我算是深刻地了解了自己:我对于人生的需求,就是通过不停地步履,丈量出自己人生的边际。而这,或也是我的人生的重大意义。
有很多人不会做这样的选择,甚至他们的领悟更早。在他们的世界里,他们期望于时刻有所停滞,更希望时常可以停滞,并坦然接受之。这样的人,以前我很鄙夷,但现在我很欣赏,毕竟能知行合一的并不多,尤其是期望“躺平”并真的能够接受“躺平”,且能做到坦然与心安,这特别难。这一定不是讽刺,当你仔细琢磨之后,你就知道,如我们一般的普通俗人,根本做不到,能做到的才是真的大彻大悟的人。
所以,有时候人们太执着于所谓的“人生意义”而不得,但有没有一种可能,人们对于人生意义的执念太过于具体、太过于细碎,所以理想与现实才产生了巨大的偏差,人们才不那么容易寻找到它?而我在想的是,其实人生的意义,或许可能不需要到那么具体的“颗粒度”,只要你有“奔波”的必要性和成就感,就大胆地往前走就好。而与奔波相对的停滞亦然。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