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与心理学家

原创

《哲学家与心理学家》 by ChatGPT
《哲学家与心理学家》 by ChatGPT

每当我们回首往昔的时候,我们总会有一种“错觉”,我们这一生,看起来平平无奇,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过什么新鲜的事情。每一件曾经经历过的或高潮亢奋、或低落难耐的往事,最后总会化作一股淡淡的轻烟,随风消散。这时候,我们总会欲言又止,心理不停在想,其实吧,现在看来,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

这个时候,我们是哲学家,对待一切事物,不足为奇,不足为怪。

而当我们立足于现在,经历着当下的一切,远眺着未来可能的变迁,又不得不面临着随时可能跳到你身边、你面前的各色措手不及的人生变量。它们没有什么性质上的必然,但对你的生活的影响,有好有坏。而往往,这种影响通常不是直接的作用,甚至很多时候,短期看也不见得会带来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你会记进心里,甚至时常念念不忘。在它对你的生活带来起起落落的变化之前,人的心态、心理和精神,或许已经在经历像过山车一样的跌跌撞撞、大起大落。虽然你知道,绝大多数的时候,这种场景会归于平静,仿佛像是从来没有到来一般。所以,每每遇到这样的变量,对于人的心理是很复杂、很多重维度的考验。当一个人的人生阅历越来越厚的时候,遇到这样的人生变量时的心理状态,也会发生不断的迭代与变化。通常而言,随着年龄的递增,我们的心性也会更加坦然与平和,而这个过程里,实际上是自我观察与自我调节的结果。

此时,我们是心理学家,尝试洞悉一切变化,寻找能够让自己更加平和的与变量可相处的模式。

所以,我们每一个个体都很厉害,因为我们都在不知不觉间,不断切换着哲学家与心理学家的角色转换,以此来度过自己本来有限的一生。而最终,哲学家与心理学家总会融合为一,成为那个唯一不可复制的自己。

哲学家与心理学家的角色转变,其实是我对自己自我观察的结果。

关于哲学家的回溯机制,会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反射弧”阶段,才会渐渐走向一个辩证的视角来看待自己过去的生活。人类的普遍特点,是容易在行为与意识两个层面走向两极,单一视角是人性层面的共性。但极左或极右的判断法则,会极大地影响一个人地处世方式与处世心理,既容易狭隘,也容易偏激。看不到事物的全貌,便只得暗自经历只属于自己的高光或者黑暗,独立消解。这当然也是我既有的人生状态。如果时间点卡在过去的数个节点,去回望同一件事情时,大抵上,偏激和愤怒会是更早期的一种心态,随着时间的推移,相类似的事件发生的多起来之后,才会一点点以必然性的视角来看待过去的问题。过去的一切不可被改变——即便时光倒流,改变也只是分出来了另一个平行宇宙,对于现在所处宇宙毫无影响——必然的视角,会让人放下一切假设过往的幻想,从而立足于现在,向前看,向未来看。

同样地,心理学家的应对机制,是随着哲学家的意识形态变化而跟着进化的。因为以前总是会幻想着如果当初有/没有干什么事情,现在大概会是什么样子,所以对于当下所经历的「局」,就会有多种的思虑与预设,然后怀着所谓对比之后更高的期待值,迎接着大概率会令人失望的结果。但当对于过去的执念更加平和之后,对于未来的期望也会更加坦然。很有意思的是,此时,随着对待过去的视角是「必然」之时,面对未来的心态,却变成了认可未来事件的「绝对偶然」。这同样是一种“万事不受己控”的意识与认知,过去的是不受控地「必然」,未来是不可预知的「偶然」。本质上,人类预测不了任何事情。所谓那些被验证了的预测,只是押中了万分之一的概率的结果,或是先天获得了不对称的信息使然。所以,对待一切变化的心态与方式,变得愈发极简,甚至某种意义上简单得有点让人发笑,就是变量来了,少痴念,少妄想,去应对,去解决。

一彡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启发,请:


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