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给大家推荐一个B 站的频道,up 主的名字叫做食贫道,央视记者出身,频道的内容主做美食与人文的内容。「食贫道」这个名字,仔细琢磨,总有几重意味,无论是谐音还是意译,加上你在三个字之间不同位置停顿,总会读出来不一样的意思。不知道 up 主是否有他的深意,但随着对他视频内容的观看与解读,我的感受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变化。
「食贫道」的频道里,有一个「充电专属」的视频模块,你需要每月支付 10 元钱,就可以观看这个模块内的视频。前些日子在公众号“硅星人 Pro”的文章里读到了关于「食贫道」这个「充电专属」板块里的内容介绍,于是便下了单,买了一个月的“充电”。(关于这些视频内容的介绍,我想,上述提到的这篇文章写得足够深入,我就不过多赘述了。)
你可能无法想象,一个美食 up 主的视频板块里,竟然是长达一两个小时的纪录片,但这些纪录片,居然跟美食“没什么关系”——打引号是因为,美食是一个地域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录片里的内容,也并没有完全摒弃对于食物的讨论,但食物本身并不是这些视频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果让我来说,食物在视频当中或许是一种串联的作用,每一部纪录片的背后,是对于某一个社会主题的探索与思考。
尽管“充电”的行为是十天前的事情,但第一部视频的观看,却是三天前才开始的。到今天为止,我也只是断续地把前三部以及与之相关的周边短片看完。第一部叫《迷失东京》,第二部叫《何以当归》,第三部是《迦南孤儿》,第四部是上个月最新发布的,算是第三部的 “DLC”(游戏当中常用的扩展包的意思),叫《不愈之觞》。
如果只是看到名字,你大概能猜出来它们分别是在讲述哪里的故事。第一部在字面上,第二部聊的是台湾,第三部是巴勒斯坦与以色列,而最新那一部,依然是围绕着以色列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现状展开的。
我的印象里,《里斯本丸沉没》是我第一部完整看完的记录长片,我也写了一篇文章讲述了观看后的触动。在那之前,记录长片,是我几乎拒绝触碰的领域。我自以为是地认为,只要是纪录片的类别,因为它的严谨性和科普性,它大抵都是枯燥的、乏味的、冗长的、难以引发共鸣的。或许当我这几个形容词落定的时候,你也会在记忆深处里,攫取到类似的感受。央视有个纪录片频道,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点开看过。总之,我的印象里,对于纪录片的刻板标签,就停留在像那一般,主要由旁白——通常是个非常有磁性的男性主播声音——一一讲述与道来。它们的内容或许很深邃,但它们的表现形式,并不有趣。
《里斯本丸沉没》打破了我认知里的刻板印象,而“食贫道”的这四部,更是一记又一记的“重锤”,打破了在自我当中立起来的那堵狭隘的墙。如果真的要说,他们的纪录片与以往我刻板印象里地纪录片有不同的话,大概是因为,记录片的旁白,被大量替换成了躬身入局的亲身讲述者,他们用他们的行走代替了空镜,用自己的视角代替了摄影机,用自己的表达代替了苍白的讲述。从那一刻起,我们也跟着身临其境。我们成为了那个在东京逼仄一角奋力活着照顾孩子的母亲,成为了台南烧烤店的可汗大叔,成为了约旦河西岸拥有 125 个宾馆房间的老板,成为了耶路撒冷东城瓷器店的约旦大叔……那一刻,你感同身受他们的处境与遭遇,那一刻,你感慨于人们当局者迷的认知,那一刻,你也同样陷入到了两难与无解的境地里。
人类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最多、最复杂的变量。无论是哪一个社会与文化圈层里的事情,归根到底还是来自于人本身的欲望,欲望产生矛盾,矛盾引发对抗,对抗带来憎恨,憎恨催生复仇,复仇引来战争。这个世界上,总归是没有无缘无故的和平。我们经历了几十年的战争和内乱,才知当下的国泰民安来之不易。中国的历史教育虽然有很多问题,但至少在今天,我们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在近一百年之前,那时的中国大陆和中国人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生活。
“食贫道”的那一句话说的很对,中国人的视角、中国人的处世哲学,或许才是解决中东那片大陆纷争的最佳解法。然而,现实是,这是一种永远无法落地的臆想。
在他的镜头里,有许许多多困在自我认知迷境中的鲜活的个体。无论是社会发展的原因,还是双边政治的影响,亦或者只是个体有意为之,局外人的我们,总会不由得发问,为什么他们会这么狭隘地看待立场不同的同一个问题?但如果,这个镜头是另一个文化背景出身的“食贫道”对着局内人的我们拍时,或许我们的表达,也会呈现出这相似的情景。
无论我们再怎么提醒自己,我们是无法真正跳出自我文明中可能局限的“怪圈”。但这些有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的记录片,或许也是一把帮助我们发现自我文明困境的放大镜。这个世界,需要更多发现的力量。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