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时常在感受与思考的一件事,是什么样的方式能让自己的身体与精神的能量充满,但我总在不同的时期与不同的场景,得出来不同的答案。
有一段时间是睡觉,因为睡眠的连续不足,让自己总是误解于身体对于一段长睡眠的需要。所以,有那么一个时期里,我总是在连续高强度工作数日之后,腾出来一天的时间,好好让自己经历一番“长睡不醒”。这样的体验里,偶尔一次是让人很爽的,但它对于能量的补充却异常随机。究其原因,倒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即便睡得久,你也很难保证自己的睡眠质量是同等优质的。事实上,我很难高频拥有比较好的睡眠质量。
之后有一段时间,“充电”的方式变成了旅行。刚开始还三五成群结伴而行,后来就普遍成了自己一个人的独旅。我只能说,刚开始的时候,新鲜感占据了旅行体验的大头,同步而来的,是身体上的劳累。某种意义上,在工作当中的辛苦总是脑力居多,体力偏少,所以,劳累从精神向身体的转移,是一种恢复精神力的不错的方式。但后来,疫情锁住了脚步。长达两三年不怎么出门游玩的我,在疫情即将解封之时出了趟远门,却不太能再找回来当年旅行的快感。后来,旅行的模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转变,我开始更愿意沉浸式待在一个地方,深度体验某地的生活。这种方式的能量恢复效果虽然缓慢,却极其有效。然而,旅行不常有,一年有个两三回倒也了不得了。所以,它终究难以成为生活的“良药”,只能在面对实在解不开的困局时,“吃”上一颗。
然后,几年前,发现了“读书”的好处,它也部分程度承担了帮助我恢复能量的责任。读书之于其他方式的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过认知扩充、专注力培养以及注意力的转移,间接地拓展了能量需求的边界。所以,我在转化阅读内容的过程里,不由得便分散了原有的对于其他能量消耗的关注,它是一种精神力的补充,但它似乎并没有解决原有能量消耗的问题。
当然,我还尝试过其他方式,比如说走路、运动等等。其实最后,解决方案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组合式的。只不过每一次,都是随机性的跟着当下的感受走,偶尔也有走错的时候,一番行动下来反倒增添了自身能量的更大的消耗。
其实,在所有的方式里,有一种方式是最简单易行,最不费脑子,也最慵懒的,便是在一些娱乐活动里寻找乐子。这些活动包括一些线下的交友局,比如说桌游、剧本杀等等,还包括唱 K、看电影、看电视、看综艺等等。它们都能让我以最简单没有门槛的方式,获得短暂的快乐。我也一直以为,这是让我自己恢复能量的最快的方式。直到这两日里,当我又因为前一段时间在工作上的“透支”,不得不再用一些抓手,来“修复”自己时,其中主要依靠的就是娱乐手段,这一次,我才发现,娱乐本身的耗能,比我想象中的要大得多,它让我获得的快乐,数度输给了我在其中感受到的能量损耗。那一刻,我才发现,看似无脑轻松的娱乐手段的背后,至少是对某一个精神力领域的侵扰。它不见得适配于每一次的劳累劳神。就像这一回,我因为这些娱乐活动,而给自己的情绪能量带来了额外的影响,创造了预期以外的波动。它就不能称之为一种“休息”了,而是让自己上了另外一个“班”。
自然地,这也是人生独有的乐趣之一——探索未知。我们对于自己,最了解却也最不懂。我们了解自己的习惯,但我们并不懂我们的身体、精神与心灵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种探索的实践,是一种试错,也是一种与自己的磨合。就像此刻,当我看到桌子上堆叠起来的,刚刚购置的新书之时——它们都是社科一类的书籍——我竟然来了兴致,想要拿起来读上一读。那一刹那,我明白了自己当下的需要,它来自于对于新知的渴望。对应地,我也便知道了,最近的“消耗”的来源,或许是因为高频重复性劳动的缘故。
所以,其实人生处处是启示,但前提是,我们能够关注于自我的真实需求,并愿意多花费一点时间,去探索和行动。而迎合与满足自我的需要,应当是我们生活得以成立的第一前提。
发表回复
要发表评论,您必须先登录。